生意社1月10日訊 上午舉行的2008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中國農業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完成的《防治重大抗性害蟲多分子靶標殺蟲劑的研究開發與應用》研究成果獲得2008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研究成果明確了棉鈴蟲、小菜蛾、稻飛虱等重大害蟲抗藥性主導機制,抗性早期預警技術體系,以及其抗藥性種群遺傳特性,並制定了抗藥性治理策略。
該項目通過對殺蟲劑三級分散體系、活性成分控制措施及藥劑分散行為和影響因子的研究,明確了殺蟲劑在藥液中分散度與生物活性關係,霧滴在空氣、作物、害蟲不同部位沉積分散行為、分布規律及助劑在殺蟲劑使用中的增效減量規律。
新研製出的殺蟲劑品種共毒係數超過200,甚至高達500以上,增效顯著,有效減少了藥劑用量。據了解,殺蟲劑質量穩定,熱分解率≤2%;微乳劑中有機溶劑用量<20%,減少有機溶劑田間投放量10000多噸。
應用多分子靶標位點治理抗性害蟲的策略所研製的20%斑潛淨微乳劑、3%高氯甲維鹽微乳劑、20%菊馬乳油、15%阿維毒乳油等系列殺蟲劑新品種,在棉鈴蟲、斑潛蠅、水稻螟蟲、稻飛虱等抗藥性嚴重的害蟲相繼暴發過程中,表現出突出防治效果。僅中國農科院植保所農藥中試廠在1993-2007年推廣使用多分子靶標位點殺蟲劑24500多噸,防治面積73350萬畝次,減少使用高毒農藥60000噸,已實現經濟效益1404.5億元,近3年實現經濟效益390多億元。
該系列成果在北京、廣東等全國30多家藥廠實現產品轉化,累計已推廣應用200多萬噸,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更多殺蟲劑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殺蟲劑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