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我國醫保事業快速發展,2022年全國醫保基金行業市場收益穩定。當下,醫保保障能力明顯提升,國家醫保局正在積極穩妥推進全國醫保用藥範圍基本統一工作。未來醫保用藥保障範圍明顯擴大,水平顯著提升。
基本醫保制度建立之初,針對當時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品種少、地區間用藥習慣差異大的情況,國家允許各省份根據本地經濟社會發展水平、醫療需求和用藥習慣等實際情況,可以自行增補部分藥品,但不能超過國家目錄「乙類藥品」數量的15%,這是針對當時醫保環境的權宜之策。
近年來,我國醫療保障事業快速發展,2022-2027後新冠疫情環境下中國醫保品種市場專題研究及投資評估報告指出,國家醫保藥品目錄實行每年動態調整,4年間500多個新藥好藥被納入目錄,而且通過談判後藥品價格大幅降低,國家醫保藥品目錄的保障能力和水平已今非昔比,地方增補藥品基本都可被國家目錄中的藥品更好替代,繼續保留地方增補藥品意義不大,反而造成醫保藥品目錄管理的碎片化,影響醫保制度的統一性、公平性和平衡性。
實現醫保用藥範圍基本統一,是解決我國醫療保障領域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重要舉措。一是有利於增強我國醫療保障制度的公平性、醫療保障待遇的平衡性和普惠性。二是有利於形成全國統一的藥品購買市場,更好發揮醫保戰略購買作用。三是有利於為更多新藥好藥及時調進醫保目錄騰出空間,為廣大群眾提供更加優質的醫療保障服務。四是有利於提升群眾異地就醫便利性,改善醫保服務體驗,增進民生福祉。
2020年2月印發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醫療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見》明確提出,要逐步實現全國醫保用藥範圍基本統一。2022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把實現全國醫保用藥範圍基本統一列入2022年工作任務。
根據黨中央、國務院要求,國家醫療保障局積極穩妥推進全國醫保用藥範圍基本統一工作,綜合考慮各地醫保基金承受能力、臨床和群眾用藥習慣、藥品更新換代周期等各種因素,研究制定了地方增補藥品三年「消化」計劃,即從2020年開始,按照第一年40%、第二年40%、第三年20%的比例逐步調出原省級藥品目錄內按規定調增的藥品,到2022年底實現全國醫保用藥範圍基本統一。
談及目前各地醫保增補藥品的「消化」工作進展情況,這位負責人表示,截至2022年6月30日,已有15個省份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提前完成了全部地方增補藥品的「消化」任務,包括北京市在內的其餘16個省份藥品「消化」的完成時間為2022年年底。也就是說,到2022年年底,全國所有省份都將完成地方增補藥品「消化」工作,實現全國醫保用藥範圍基本統一。總體上看,這項工作推進平穩有序,臨床和群眾用藥基本沒有受到影響。
基層醫療機構指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站點、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具有數量多、覆蓋廣的特點,是居民就醫最便捷渠道,被稱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承擔了居民診療、康復、長期用藥的功能,在醫療系統中具有保基礎的作用。
我國80%的醫療衛生資源集中在城市,其中80%又集中在大中型醫院,呈「倒三角」的資源結構。而醫療衛生服務的需求大部分在基層,呈「正三角」的需求結構。醫療資源的倒三角與醫療需求的正三角導致了看病難,而分級診療能有效解決這個難點,同時能控制小病大治的過度醫療現象,與醫藥分開等政策結合,達到控制醫保費用不合理增長的目的。
2009年「新醫改」首次提出分級診療概念,要求按照疾病的輕重緩急及治療的難易程度進行分級,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承擔不同疾病的治療。從全科檢查到專科治療的分級診療模式,實現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最終形成小病在社區,大病進醫院,康復回社區的理想就醫格局。
2016年8月,國家衛計委發布《關於推進分級診療試點工作的通知》,確定將在4個直轄市和266個地級市開展分級診療試點。試點城市占全國城市總數的88%。通知要求,做好分級診療,要進一步提升基層服務能力、推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探索組建醫療聯合體、科學實施急慢分治、推進醫療信息化建設促進區域醫療資源共享等。
從實施效果看,分級診療對居民就醫有明顯分流作用。以北京地區為例,據北京市衛生計生委數據,與2016年同期相比,三級、二級醫院門急診量分別減少11.5%和3.9%,一級醫院及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增加14.7%,城區部分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診療量增加20%以上。一些普通病常見病逐步分流到基層機構,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狀態得到緩解。就診人次的提升,直接帶來藥物銷量的變化。2010年以來,基層公立醫療終端藥品市場規模以年均23.7%的速度增長,2016年達到1363億元,約占我國三大終端藥品市場總銷售額的9.1%。
政策進一步促進醫保公平性,2022年底實現國內醫保藥品標準統一。當下,我國醫保行業改革持續推進,藥耗的醫保支付價過渡期即將結束。從長遠來看,醫保基金的收入和支出趨勢持續向好。
以上就是醫保行業的大致介紹了,如需進一步了解更多相關行業資訊可點擊中國報告大廳進行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