氫能是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部分制氫過程可能產生碳排放,但未來隨著綠氫的推廣,氫能產業的碳排放預計將顯著減少,有助於實現雙碳目標。據預測,2021-2050年,氫能在全球降碳行動中的累計貢獻度為6%。
全球制氫技術以化石能源制氫為主,天然氣、煤炭、石油制氫的比例合計為78.6%。工業副產氫為第二大制氫方式,占比21%,CCUS技術的運用以及電解水制氫的比例都很微小。
數據顯示,工業領域方面對氫能需求主要是合成氨,需求占比65%,其次是甲醇和直接還原鐵,分別占比25%和10%。
中國是世界第一產氫大國,中國發展氫能具有較好的條件。數據顯示,目前國際制氫年產量6300萬噸左右,中國每年產氫約2200萬噸,占世界氫產量的三分之一,且大部分是相對成本較為低廉的煤制氫,可為氫能及燃料電池產業發展的初級階段提供充足的低成本的氫源。
業內人士指出,我國氫能發展仍然處於初級階段,發展起步較晚,與國際領先水平相比,我國在關鍵基礎材料、核心零部件,以及氫安全科學機理、專業人才等方面,均有較大提升空間。可喜的是,2020年以來利好氫能產業的政策頻出,從而促使東部經濟發達的地區已經初步形成了氫能產業集群。
截至2021年底,我國已有江蘇如皋、浙江嘉興兩個氫儲能的示範項目成功運行,在建及調試成功的氫儲能設施共有5座。此外,位於張家口的在建氫儲能發電項目,是目前全球規模最大的氫儲能項目,預計2023年投入運行。
2022年2月,兩部委發布了《「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提出推動「十四五」新型儲能技術試點示範及儲能區域示範。此外,上海、成都、濟南等地也發布了有關氫儲能的專項政策。氫儲能政策密集落地,行業路線規劃也正逐漸明晰。
綜合來看,我國氫能行業發展緩慢,相比國外已開發國家的水平來說,還是相差蠻多的。但是在光伏市場需求的拉動下,我國氫能將迎來許多市場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