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以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推動綠色低碳城市發展
【綜述】在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布局中,雄安新區正從藍圖變為現實。作為城市發展的核心支撐,雄安新區供電公司通過高可靠性電網建設、智慧化服務創新和科技驅動的能源轉型,為這座「未來之城」注入強勁動能。從地下綜合管廊到地上智能微電網,從疏解企業電力保障到居民用電貼心服務,供電系統與城市發展脈搏同頻共振,構建起具有雄安特色的新型電力系統實踐範本。
8年來,雄安新區供電公司以「雙方向、八迴路」的220千伏受電格局為核心,協同王陽變電站等重點項目落地,形成鏈式環網結構的堅強骨幹網架。截至2024年底,啟動區已建成144座開關站,構建起由1組雙花瓣、28組雙環網和3組單環網組成的高可靠供電網絡,確保城市核心區域供電可靠性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通過實施《末端保供型微電網項目可行性研究》,創新性地將白洋淀生態優勢與電力系統深度融合,形成「水電城」協同發展的新型能源供給模式。
在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過程中,公司主動對接中國星網等首批央企需求,提供40餘次定製化電力延伸服務,實現企業辦電環節壓減30%。牽頭組建「水電氣熱網」聯合服務隊,創新「領導+管理+技術」三級溝通機制,累計完成241個重點項目配套遷改工程,遷移線路總長突破3270千米。通過建立覆蓋全域的「10分鐘便民服務圈」,設置69個服務網點,保障13.18萬回遷群眾實現「安居用電無憂」。特別在黃灣村等農村區域推廣「光儲直柔」微電網技術,讓綠色電力惠及城鄉每個角落。
作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排頭兵,公司累計取得發明專利102項,在全國率先建成首個光纖到戶試點和雙北斗授時全覆蓋供電網絡。通過「AI+電力」智能調度模式應用,實現電纜隧道巡檢機器人的全域覆蓋,使設備運維效率提升5倍以上。白洋淀微電網示範工程入選國家能源局新型儲能典型案例,「能碳一體化智慧平台」成功接入城市大腦系統,實時監測著每平方公里的用能數據變化。這些創新實踐支撐了新區單位GDP能耗較傳統模式下降40%,為全國綠色低碳轉型提供可複製樣板。
【結語】從「塔吊林立」的大規模建設到「山水人城和諧共生」的高質量發展階段,雄安新區供電公司始終以新型電力系統構建為核心抓手,通過打造高可靠電網、深化為民服務、推進科技賦能三位一體發展路徑,在保障城市生命線穩定運行的同時,持續輸出綠色低碳的能源解決方案。隨著139座開關站和1033座配電室的高效運轉,這張看不見的「供電神經網」正為雄安新區建設成為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的全國樣板提供堅實支撐,書寫著中國式現代化的電力篇章。
更多供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供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