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的到來,玻璃貼膜行業呈現出顯著的發展趨勢。據相關數據顯示,中國乘用車保有量持續攀升,這使得玻璃貼膜市場需求日益旺盛。消費者為追求隔熱防曬、隔紫外線以及營造私密空間等效果,紛紛選擇為愛車玻璃貼膜。然而,在這繁榮的市場背後,玻璃貼膜漏水問題逐漸浮出水面,成為行業亟待解決的關鍵難題。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玻璃貼膜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在對某車型進行玻璃貼膜驗證時,發現一個嚴重問題。在貼膜前清洗玻璃過程中,若未在玻璃下方墊毛巾阻水,隨後檢查儀表台附近部件,可看到主駕駛側下方護板處的線束分支上出現水珠。經實車再次貼膜確認,原來是貼膜清洗時的刮水操作導致問題發生。刮水時由中間往四周刮,水被甩進 A 柱飾板內。其具體漏水路徑為:清洗風擋→儀表台→儀表台左右兩側密封海綿→密封海綿缺口處→水滴落在線束主幹上,並在線束低點形成水滴。基於此漏水路徑,考慮過多種優化方案,如增加儀表台兩側的海綿密封區域,從源頭圍堵;將線束插件更改為防水性插件或增加密封膠套。但因更改線束插件密封件成本過高,最終採用在儀表台增加海綿條密封的方案進行優化。
同樣在某車型的玻璃貼膜驗證後,拆解門飾板檢查附近部件時,發現後視鏡線束、插件上有水珠。經實車確認,漏水路徑為:側門玻璃→內飾板分縫→後視鏡線束→對應插件,最終在低點的插件上形成水滴。針對這一漏水路徑,可能的優化方案有門鈑金增加與門板配合密封結構,從源頭圍堵,或者將線束插件更改為防水性插件或增加密封膠套。由於更改鈑金成本較高,所以採用在線束插件上增加橡膠套密封的方案來優化。
某車型在玻璃貼膜驗證後,拆解後背門門飾板檢查發現,背門鎖、背門鎖插件上有水珠。實車確認的漏水路徑為:背門玻璃→背門內飾板與鈑金縫隙→背門鎖線束分支→背門鎖插件,在低點的插件上形成水滴。基於此,可能的優化方案與前門玻璃貼膜漏水類似,因鈑金更改成本高,最終採用在線束插件上增加橡膠套密封的方案進行優化。
鑑於客戶購車後常對玻璃進行貼膜,且貼膜方式不可控,易導致內部進水引發電器故障,進而引起客戶抱怨,所以對玻璃貼膜漏水問題的規避分析極為重要。在設計階段,主要從前期設計和實車驗收兩方面著手優化。
明確玻璃貼膜漏水區域:在乘用車前期設計階段,清晰界定貼膜漏水區域,包括前風擋區域、四門玻璃區域、後風擋區域、三角窗區域,這些區域被定義為類濕區。在類濕區中,按照干區定義電器件為非防水設計,但車身、內飾件需要增加阻水結構,防止水等液體直接滴落到線束、模塊等電器件上。
確定數據布置要求:在數據設計階段,明確類濕區的布置要求。例如,在 A 柱區域,儘量不布置接插件,若需布置,推薦在 A 柱上方並利用 A 柱鈑金止口儘可能多地遮蔽插件;若無法滿足,可採取 A 柱內飾板增加隔音棉遮蔽 A 柱與風擋間隙,或提升線束接插件防水等級至 IPx3 級以上,亦或增加線束膠套防護等措施。同樣,在 IP 下、前側門、後側門、後背門、(CAR)後側圍、高位制動燈(CAR)等位置,對電子電器的布置都有相應的規避要求,以降低玻璃貼膜漏水風險。
建立歷史問題經驗庫:建立各項目玻璃貼膜漏水的歷史問題經驗庫,在研項目數據階段進行點檢,以便從過往問題中吸取經驗,提前規避潛在風險。
玻璃貼膜作為試驗驗收環節,需明確乘用車貼膜漏水試驗規範。各工裝階段車輛依據規範進行貼膜驗收,通過實車驗收進一步挖掘潛在的漏水風險點,並針對風險點制定對策並實施。玻璃貼膜試驗規範明確規定了試驗條件、貼膜方式(貼膜按照 GB/T 31848 - 2015《汽車貼膜玻璃貼膜要求》執行)、試驗步驟和點檢內容。此外,為規避客戶使用端潛在漏水風險,建議到 4S 店或當地授權服務站、專業貼膜店進行貼膜。在對前擋玻璃、側門玻璃、後門玻璃噴水清洗前,要充分做好防水保護,如用防水膠布粘貼封堵儀表台、車門內飾板有被水侵入的分縫;採用吸水性好的毛巾貼合玻璃吸附水流;貼膜完成後及時檢查車輛,清理內飾件上的水跡,若有水滴落到電子元件上,需及時擦拭或用熱風槍清除水漬。
綜合來看,2025年玻璃貼膜行業在需求增長的同時,漏水問題不容忽視。通過對前擋風玻璃、前門玻璃、後擋風玻璃貼膜漏水的案例分析,我們清晰地了解到漏水的原因及路徑。針對這些問題,在前期設計階段,通過明確漏水區域、確定數據布置要求和建立歷史問題經驗庫,從源頭上進行規避;在實車驗收階段,制定嚴格的試驗規範,並對客戶使用端提出防水保護建議。玻璃貼膜漏水問題的有效解決,對於降低整車電器功能失效風險、提升顧客對產品的滿意度具有重要意義,也有助於玻璃貼膜行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更多玻璃貼膜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玻璃貼膜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