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我國60歲以上人口突破3億大關,康養旅遊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從小眾領域躍升為銀髮經濟的黃金賽道。從東北到雲南、從三亞到黃山,數千萬"候鳥老人"用實際行動重塑著旅遊業格局——他們不再滿足於被動觀光,而是追求集健康療養、文化體驗於一體的深度旅居生活。這一趨勢不僅催生出年均增長超20%的千億級市場,更推動產業形態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加速演進。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康養旅遊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我國康養旅遊市場規模正隨老齡化浪潮持續擴張。截至2024年底,60歲及以上人口已達3億人,且每年以超過千萬規模遞增。中國旅遊研究院數據顯示,2024年康養旅遊人數已突破1.2億人次,預計2025年將激增至1.9億人次。這種爆發式增長背後是深刻的時代變革:新生代"銀髮族"中6065歲低齡老人約9000萬人,他們持有更高的健康消費意願和更強的經濟實力,直接推動產業從傳統觀光向高附加值體驗升級。
保險機構、房地產企業與旅遊服務商正形成錯位競爭態勢。頭部保險公司通過"保險+康養"模式構建核心壁壘,將保單權益轉化為旅居服務,在全國重點城市布局超40個養老社區項目;房企依託地產資源打造複合型康養社區,如某集團斥資近30億元開發的綜合康養城項目,整合醫療、文旅等多元要素;傳統旅行社則通過定製化產品搶占細分市場,推出涵蓋溫泉療養、中醫理療等特色服務的專項線路。三類主體各展所長,共同推動產業鏈從單一供給向生態體系演進。
國家層面的頂層設計為產業發展注入強心劑。2024年《關於發展銀髮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明確提出建設10個高水平康養產業園區,文旅部則鼓勵將傳統醫藥非遺項目融入旅遊場景。在市場需求倒逼下,產業正經歷智能化變革:健康大數據平台開始打通醫療、運動等領域的數據鏈條,部分景區與醫療機構合作推出"體檢+理療+旅居"一體化套餐;數字孿生技術的應用使個性化健康管理成為可能,通過建立用戶專屬健康模型優化服務供給。
當前市場仍面臨結構性挑戰:多數項目停留在溫泉酒店+養生餐的初級階段,難以滿足新老年群體對定製化康養體驗的需求;區域分布嚴重失衡導致熱門目的地承載壓力激增。破解路徑已顯現:安徽等地正通過建設"大黃山康養旅遊帶"推動產業集群發展,國家層面也在打造跨省候鳥式養老網絡。專家指出,唯有實現產品創新與基礎設施適老化改造的雙重突破,才能真正釋放30萬億元銀髮經濟藍海潛力。
從資源爭奪到模式創新,中國康養旅遊正站在歷史性轉折點上。隨著健康服務、智慧技術與文旅場景的深度融合,這個兼具民生屬性與商業價值的產業,必將重構"銀髮族"的詩和遠方,並為老齡化社會提供更具韌性的解決方案。當每一處山水都承載著健康管理功能,每一次遷徙都是全生命周期服務的延續,康養旅遊將真正成為連接健康中國戰略與美好生活的金色紐帶。
更多康養旅遊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康養旅遊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