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年來,中國核電產業持續快速發展,在技術創新、項目建設和環保效益等方面取得顯著成就。最新消息顯示,國務院常務會議於近日核准了5個核電項目,共涉及10台核電機組。這一決策標誌著中國核電建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也為實現能源結構優化和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核電機組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此次核准的核電項目包括廣西防城港核電三期、廣東台山核電二期、浙江三門核電三期、山東海陽核電三期和福建霞浦核電一期,共涉及10台核電機組。這些機組均採用第三代核電技術,包括華龍一號和CAP1000,每台機組總投資超過200億元,總投資規模超過2000億元。值得注意的是,這已是中國連續第四年每年核准10台及以上核電機組,顯示出核電建設的穩步推進態勢。
截至2024年底,全國在運、在建和核准待建核電機組總數已達102台,總裝機容量高達1.13億千瓦,連續兩年位居全球首位。在諸多擁有核電機組的省份中,廣東核電規模體量最大,在運在建核電機組總數和裝機容量均居全國第一,裝機容量高達2300萬千瓦。緊隨其後的是福建、浙江、遼寧、江蘇、廣西、山東和海南,這些省份共同構成了中國核電發展的主要版圖。
核電產業具有投資規模大、產業鏈長的特點。以華龍一號為代表的三代核電技術,已成為國內核電市場上的重要力量。自華龍一號研發以來,已帶動核電產業鏈上下游5400多家企業,全面實現核島主設備等400多項關鍵設備的國產化。這不僅提升了中國核電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也為相關產業發展提供了重要支撐。
核電因其清潔屬性而備受關注。在節能減排方面,百萬千瓦級核電機組相比同規模火電,每年可減少300萬噸標準煤的消耗,節約大量燃料運輸成本,並減少600萬噸二氧化碳、2.6萬噸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環保效益顯著。隨著更多核電機組的建設和投運,核電將在推動能源結構優化、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在推進核電建設的同時,安全始終是首要考慮因素。國務院常務會議強調,發展核電必須確保安全萬無一失,要壓實參建單位和業主單位主體責任,按照全球最高安全標準建設和運營核電機組,持續加強安全監管能力建設,切實兜牢核電安全保障網。這一要求為核電安全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
中國核電建設正以穩健的步伐向前推進,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通過技術創新和產業鏈協同,不斷提升核電發展水平。隨著更多核電機組的核准和建設,核電將在保障能源安全、推動綠色發展、促進經濟轉型等方面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為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作出積極貢獻。
更多核電機組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核電機組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