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5月13日A股早盤,光伏板塊突然掀起漲勢,通威股份一度觸及漲停,大全能源漲幅超19%,港股協鑫科技、新特能源等矽料企業股價同步上揚。這一異動源於市場流傳的"矽料行業減產保供及頭部企業醞釀收儲計劃"傳聞,儘管相關企業尚未明確回應,但資本市場對光伏去產能進程的高度敏感性已顯露無遺。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矽料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此次股價波動直接受到社交平台流傳的"小作文"推動。據傳某頭部矽料廠商牽頭召集行業會議,提出由六家頭部企業收購剩餘矽料產能,並同步實施減產保價策略。儘管部分矽料企業否認消息來源,但業內人士透露確實存在類似討論:"方向基本一致,可能分三步走——先減產去庫存、再通過併購整合產能、最後待市場回暖退出"。
這一傳聞的影響力在盤面得到直觀體現:Wind光伏指數當日漲幅達1.4%,遠超大盤表現。不過午後資金快速撤離,通威股份漲停板開板後收漲7.56%。市場情緒搖擺間,反映出投資者既對產能過剩問題擔憂,又期待實質性去化舉措的矛盾心態。
矽料環節正面臨光伏產業鏈中最嚴峻的供需失衡。截至2024年3月底,國內多晶矽庫存高達39.18萬噸,企業平均開工率跌破40%,創歷史新低。儘管頭部廠商通過主動減產將季度產量同比壓縮超44%,但去庫效果微乎其微。價格方面,一季度矽料均價跌至4.16萬元/噸,連續三個季度低於現金成本,全行業已承受超過9個月的負現金流壓力。
更嚴峻的是市場需求端波動加劇:3月"搶裝潮"短暫提振下游環節後,4月需求驟降導致矽片、電池價格持續下跌。這種傳導效應進一步削弱了矽料採購預期,形成"庫存高企價格暴跌企業虧損"的惡性循環。行業分析指出,在現有產能過剩背景下(2025年預計新增產能將使供需矛盾加劇),單純依靠減產已難扭轉頹勢,需通過併購重組等市場化手段加速去產能。
若傳聞中的"收儲計劃"落地,其核心在於通過頭部企業主導的產能整合實現行業出清。目前討論路徑包括:成立專項基金收購中小產能、政府引導資金介入或龍頭企業直接併購。但實施難度不容忽視——首先需協調多方利益分配,其次面臨資產估值難題(當前矽料設備帳面價值遠超重置成本),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形成新的市場壟斷風險。
行業人士強調:"去產能必須由龍頭企業帶頭示範",否則中小廠商的持續低價競爭將拖累全行業復甦。但現實困境是,頭部企業自身也面臨盈利壓力——2023年矽料環節淨利潤同比下滑超60%,在新建產能不斷釋放的壓力下,主動承擔併購成本需要權衡短期利益與長期產業健康發展的平衡。
結語:去產能仍是光伏行業破局關鍵
從股價波動到產業討論,本次事件折射出市場對光伏主材環節去產能的迫切期待。儘管收儲傳聞真實性仍存疑,但其引發的關注已將焦點集中於結構性調整的必要性上。未來行業能否實現軟著陸,不僅取決於企業間的協同行動力度,更考驗政策引導與市場化機制結合的有效性。在需求增速放緩的大背景下,只有通過產能出清重構供需平衡,才能為光伏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掃除障礙。
更多矽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矽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