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十四五"規劃指引下,瀋陽市以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為戰略導向,通過系統性推進能源結構優化、產業低碳升級與生活方式變革,初步形成綠色發展的城市範式。2024年數據顯示,全市新能源裝機容量突破373萬千瓦,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下降超15%,清潔取暖改造覆蓋21萬戶,各項指標彰顯出這座老工業基地在綠色轉型中的創新活力。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綠色低碳行業發展趨勢及競爭策略研究報告》指出,瀋陽市以"雙碳"目標為牽引,建立市級碳達峰"1+10"政策框架,聚焦能源結構優化與產業模式升級。通過規模化開發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2024年新能源裝機占比提升至44.8%,發電量突破71億千瓦時,創歷史新高。在工業領域實施綠色製造專項行動,培育國家級綠色工廠、產品等單位累計達74家,形成東北地區領先的低碳產業集群。同時布局儲能產業賽道,整裝電池產能規劃達76.5GWh,于洪區百萬級儲能電站入選國家試點示範項目。
通過財政補貼與金融支持組合政策,瀋陽市撬動社會資本參與綠色轉型。對工業資源綜合利用項目給予最高200萬元補助,新能源重大項目獲得專項貼息支持。創新開展碳達峰場景建設,發布39項節能降碳技術指南,並評選首批14家"零碳工廠"形成示範效應。在消費端疊加政策紅利,二級以上能效家電零售額同比增長75.5%,財政補貼3.4億元推動2.76萬輛新能源汽車更新,計程車電動化率全省領先。
圍繞新能源產業和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瀋陽規劃實施120個重點項目,總投資超1500億元。風電領域華潤康平、國華遼中等項目投產後新增裝機45萬千瓦;儲能賽道引進全釩液流電池、磁懸浮飛輪產業基地,60萬千瓦新型儲能項目納入省級建設計劃;氫能產業引入深圳氫時代建設燃料電池生產基地,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標誌性工程如市民服務中心光儲充放智能項目年減碳量達429噸,瀋北新區獲評國家生態文明示範區,形成可複製推廣的"瀋陽經驗"。
在交通領域建成188公里地鐵運營網絡,年內更新純電動計程車占比超80%,綠色出行體系持續完善。建築節能改造覆蓋2.5億平方米既有熱源,新建建築全面執行綠色標準,農村"煤改潔"工程完成21萬戶改造任務。通過清潔取暖連續兩年獲國家級考核A級評價,綜合施策推動能源消費結構向清潔化轉型。
總結展望
瀋陽市以系統性思維推進綠色低碳發展,在政策體系構建、市場活力激發和項目集群建設等方面形成協同效應,成功打造"儲能之都""北方氫都"等產業新名片。通過持續提升新能源占比、深化工業能效革命、拓展生態價值轉化路徑,這座東北中心城市正在為全國同類地區提供可借鑑的綠色轉型樣本。未來將以更大力度推進技術創新與模式創新,在實現振興發展的同時築牢生態屏障,書寫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篇章。
更多綠色低碳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綠色低碳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