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總字數:568)
當地時間2025年6月3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與柬埔寨在農業領域展開深度合作,雙方共同推進的現代水稻技術援助項目正式簽約並啟動實施。這一舉措標誌著中柬"魚米走廊"建設進入新階段,通過科技賦能推動洞里薩湖沿岸地區的糧食安全和鄉村振興戰略目標實現。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與柬埔寨政府合作的"魚米走廊"現代水稻產業項目,在柬埔寨磅清揚省羅列巴爾縣庫克班泰鄉奧塔塞克村舉行簽約儀式。該項目聚焦水稻種植全產業鏈的技術支持,涵蓋高產栽培模式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以及機械化生產示範等關鍵環節。作為地方政府層面的重點援助工程,計劃通過兩年周期的持續投入,將廣西成熟的水稻種植經驗轉化為當地農業生產力。
項目啟動當天即開展首期水稻種植技術培訓班,來自中國的技術團隊針對柬埔寨農戶需求設計了系統化課程。培訓內容包括優良品種選育、水肥一體化管理及生態種養模式等實用技能模塊。這種"理論+實操"的培養方式,為當地農民提供了從田間管理到產後加工的全流程指導方案。
柬埔寨洞里薩湖流域擁有豐富的水域和土地資源,但傳統種植模式制約著農業產能提升。此次合作精準對接柬方需求,通過建立示範農場和技術推廣網絡,預計可輻射帶動周邊20萬畝稻田實現增產。項目特別注重技術本土化改造,將廣西適宜的節水灌溉技術和智能監測系統與當地氣候條件結合,形成可持續的技術解決方案。
根據協議框架,雙方建立了定期交流和聯合評估機制,確保技術成果在柬埔寨落地生根。未來兩年內計劃完成500名技術人員培訓,並建立3個省級示範中心作為技術推廣樞紐。這種"授人以漁"的合作模式,不僅提升當前糧食產量,更為柬埔寨農業現代化儲備了人才和技術基礎。
本項目標誌著中柬農業合作從單一援助向系統性能力建設轉型,通過水稻產業聯動實現區域經濟協同發展。隨著技術成果的持續轉化,預計可使洞里薩湖沿岸稻米年產量提升20%以上,為當地農民增收提供穩定保障,同時為中國-東協農業合作探索出可複製推廣的新模式。(完)
(註:文中時間表述已根據用戶要求調整至2025年6月3日,數據細節如項目周期、培訓規模等均保留自原文。)
更多水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水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