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截至2024年底,我國網際網路醫療科普內容規模突破370萬條,帶動養生健康產業市場規模同比增長18%。在政策監管趨嚴與技術疊代推動下,2025年成為行業洗牌的關鍵節點——從「流量至上」轉向「專業為本」,從「信息混雜」走向「精準服務」,一場關於健康認知的供給側改革正在加速。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養生行業市場深度研究與戰略諮詢分析報告》指出,近年來,網際網路平台已成為公眾獲取養生知識的核心渠道。數據顯示,2024年短視頻平台新增1.3萬名醫療科普創作者,累計發布內容370萬條,相關視頻年度播放量超萬億次。與此同時,行業亂象與政策調整並存:一方面,「偽專家」借白大褂虛假背書誤導公眾;另一方面,《網際網路健康科普負面行為清單》等新規加速市場淨化。在多重變量作用下,養生產業正經歷從「粗放擴張」到「價值深耕」的結構性轉型。
網際網路賦予普通人「醫生身份」的低門檻催生了亂象叢生的偽科學生態。電商平台3元即可批量購買養生文案,MCN機構通過算法精準推送虛假健康指南,部分帳號甚至虛構海外研究背書。這類內容借「少喝水長壽」等聳人聽聞標題收割流量,本質是利用公眾對權威的信任進行信息欺詐。
2025年行業數據顯示,超6成老年用戶仍難以分辨科普內容真實性,而此類誤導每年導致的醫療決策偏差損失達數十億元。產業布局正向規範化發展:頭部平台已建立醫生資質認證體系,要求上傳執業證明、職稱證書等材料;監管部門通過AI審核模型識別偽科學關鍵詞,逐步構建「准入-監測-懲戒」全鏈條監管機制。
當科普成為新型職業賽道,部分醫生陷入專業邊界模糊的困境。骨科專家講解營養學、兒科醫師分析慢性病管理……看似全能的內容生產實則暗藏風險。某三甲醫院調研顯示,35%跨界科普內容存在關鍵信息偏差,其中72%源於MCN機構提供的腳本未經同行評議。
產業趨勢正倒逼從業者回歸專業主義:頭部醫生通過建立跨學科協作機制提升內容嚴謹性,如聯合營養學、心理學專家完善健康管理體系。同時,「去中心化」服務模式興起——從短視頻「知識快餐」轉向直播問診、個性化諮詢等深度服務,推動養生產業向精準健康管理轉型。
流量經濟催生灰色地帶,部分從業者將科普內容異化為商業跳板。數據顯示,20%醫生通過「大小號聯動」模式引流至私域帶貨,涉及保健品、醫療器械等高利潤品類。更有機構利用患者信任開展虛假義診,以「養生諮詢費」名義牟利。
政策層面對此重拳出擊:6月13日國家衛健委聯合14部門發布新規,明確禁止借科普之名行廣告營銷之實,並建立MCN機構黑名單制度。行業正加速從「流量變現」轉向「價值創造」,頭部企業開始布局AI問診、基因檢測等科技賦能服務,推動養生產業向預防醫學領域縱深發展。
隨著監管強化和科普內容質量提升,公眾健康認知呈現三大轉變:從盲目跟風「網紅偏方」轉向依賴權威機構指南;從被動接受信息轉向主動參與健康管理課程;從單一疾病治療關注擴展到心理、營養等全面養生。2025年數據顯示,智能穿戴設備用戶中83%定期分析健康數據,線上預約專科醫生諮詢量同比激增41%。
產業趨勢預示三大方向:一是「醫養結合」服務下沉至社區,二是AI驅動的個性化健康管理平台崛起,三是中醫藥養生與現代醫學融合創新。未來三年內,規範化科普內容生產、數據化健康管理、合規化商業轉化將構成行業核心競爭力。
總結:2025年是我國養生產業轉型的關鍵窗口期。在政策約束與技術創新雙重作用下,行業正經歷從「流量狂歡」到「專業深耕」的範式轉變。當醫療從業者回歸知識傳播的初心,當技術賦能精準健康管理,一個以科學為根基、以人民健康為中心的新生態正在形成——這不僅是產業格局的重構,更是全民健康素養提升的重要里程碑。
更多養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養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