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近日,3.28萬噸印度進口石材在廈門港海翔碼頭完成卸載作業,標誌著"絲路海運"石材航線累計運量突破800萬噸里程碑。這條連接印度卡基納達港、坎德拉港與福建沿海港口的航線,正成為全球石材貿易網絡的關鍵樞紐。隨著中國石材進口額連續三年占據全國總量八成以上,廈門港依託區位優勢和產業協同效應,在2025年全球石材產業鏈重構中展現出強勁發展動能。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石材行業市場調查研究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指出,"絲路海運"石材航線自開通以來,已形成3000海里跨洋運輸網絡。廈門港憑藉70%的貨運量占比成為核心節點,其年均處理能力達280萬噸。這條航線不僅縮短了印度石材至中國東南沿海的運輸周期,更構建起輻射全球130餘國的貿易閉環。數據顯示,近三年廈門關區石材進口額累計突破419.6億元人民幣,占全國總規模83.5%,印證了該航線對國際市場的強勁吸附能力。
廈門港作為全球第七大貨櫃港口,其專業化碼頭服務與泉州石材加工基地形成"前港後廠"協同效應。進口石材經由海鐵聯運直達加工園區,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同時提升交付效率。這種"原材料-加工-出口"的全產業鏈模式,使區域石材產業附加值提升超過40%。當前,廈門港已建成全國最大的異型石材加工區,具備年產2800萬平方米高端石製品產能。
在RCEP框架下,廈門港正將航線經驗複製至木材、礦產等領域。其創新的"港航貿一體化"發展模式,為投資者提供了多維度參與路徑:港口運營方可通過增加專業泊位提升裝卸效率;加工企業可依託園區共享倉儲降低庫存成本;貿易商則能利用電子交易平台實現跨境結算便利化。據行業測算,該區域石材產業配套服務市場規模已超50億元/年。
2025年的全球石材市場正經歷雙重變革:一方面國際標準對環保加工提出更高要求,廈門港率先推行的零排放碼頭和再生料利用項目已吸引多家跨國企業合作;另一方面,5G+AGV無人搬運系統在倉儲環節的應用,使作業效率提升35%。這些技術疊代不僅降低運營成本,更打開了智慧港口投資的新空間。
作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要實踐載體,廈門港的石材航線發展折射出全球供應鏈體系的深刻變革。其通過強化樞紐功能、延伸產業鏈條、創新商業模式構建起的競爭優勢,在2025年國際貿易格局中展現出獨特價值。未來隨著中歐班列銜接項目的推進,這條海上絲路有望成為連接亞非歐市場的超級通道,為投資者提供從資源獲取到品牌輸出的全周期發展機遇。
更多石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石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