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現制飲品市場規模持續擴張,其帶來的環境影響引發廣泛關注。數據顯示,中國飲品市場在2024年已突破萬億元規模,但一次性塑料包裝的消耗量也同步激增。本文基於行業最新數據及減塑實踐進展,分析飲品企業在環保轉型中的挑戰與機遇,並探討多方協同治理路徑。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飲品行業運營態勢與投資前景調查研究報告》指出,現制飲品行業正經歷爆發式增長,預計2027年市場規模將從2022年的4213億元躍升至1.03萬億元。然而,這一繁榮背後隱藏著嚴峻的環境代價:以合肥市為例,僅2023年四大行政區309家奶茶門店的日均一次性塑料杯消耗量就達近13萬個,部分品牌單份外賣訂單包含超過15件塑料包裝。儘管可降解材料(如PLA)被推廣使用,但研究顯示其實際環境效益有限——約97%的此類材料最終仍流向焚燒或填埋設施。
行業報告顯示,在對15家頭部飲品品牌的評估中,僅1家企業得分超過50分,4家處於30-50分區間,其餘多低於30分。多數企業存在減塑戰略缺失、數據披露不足等問題:僅有少數品牌將減塑納入ESG核心目標,並通過數位化工具提升消費者參與度。例如,某連鎖品牌連續三年發布可持續發展報告,通過小程序推廣自帶杯減免活動,帶動減塑宣傳覆蓋率顯著提升;另一品牌則聯合外賣平台試點塑料包裝回收計劃,推動循環利用率提高。
破解包裝污染困局需要系統性解決方案。企業層面,應依據"3R原則"制定減量策略:頭部品牌可加速推廣標準化循環杯體系並加大再生材料研發投入;中小品牌則需建立基礎減塑框架,明確量化目標。政策方面,建議完善綠色包裝標準,將環保成效與稅收優惠掛鉤,並推動跨區域回收網絡建設。消費端可通過外賣平台流量傾斜、積分獎勵等機制激勵環保選擇,例如對使用可重複杯的消費者給予訂單折扣。
隨著全球環保法規趨嚴和消費者綠色意識覺醒,飲品行業的減塑行動正從"成本負擔"轉向"競爭力提升機遇"。數據顯示,採用環保包裝的品牌在年輕客群中的偏好度提高15%-20%。未來,通過技術創新(如生物基材料研發)、模式創新(共享杯系統)及產業鏈協同(原料-回收閉環),飲品行業有望實現環境效益與商業價值的雙重突破。
總結
2025年的飲品市場正站在轉型的關鍵節點:規模擴張與環保責任並存。從海量塑料包裝的消耗數據到企業實踐的參差不齊,行業亟需通過政策、技術和消費端的聯動構建可持續發展路徑。唯有將減塑行動深度融入產品設計、供應鏈管理和消費者體驗中,現制飲品才能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同時,真正實現"一杯一責任"的綠色發展承諾。
更多飲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飲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