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最新數據顯示,在"雙碳"目標推動下,我國煤電正經歷深刻的角色重構。2024年容量電費機制首次實施即實現950億元專項補貼發放,折合度電成本補償達2.07分/千瓦時,標誌著煤電行業正式進入轉型發展的新階段。這一政策調整不僅緩解了企業經營壓力,更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奠定了基礎。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煤電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作為電力系統的重要支撐,煤電正從傳統發電主體向"保供+調峰"雙職能轉變。2023年11月實施的兩部制電價政策將成本回收機制劃分為固定與變動部分:容量電價相當於基礎保障金,確保機組無論運行狀態如何均可獲得穩定收入;電量電價則根據實際發電量結算,激勵企業提升頂峰能力。數據顯示,主要發電企業電費獲取率已接近90%,有效緩解了利用小時數下降帶來的經營壓力。
當前我國現役煤電機組平均服役年限僅17年,但"十五五"期間將面臨首批機組壽命到期考驗。數據顯示,30萬千瓦及以上大容量機組占比達80%,超臨界和超超臨界機組超過半數。行業專家指出,通過延壽改造可使老舊機組延長服務周期至30年以上(國際經驗顯示部分機組可達60年),在降低新建成本、提升能效方面具有顯著優勢。重點需解決設備老化、靈活性不足等問題,並建立規範化的評估標準體系。
隨著轉型深化,政策調整空間逐步顯現。行業建議對電力現貨市場運行地區、新能源消納壓力大的區域優先提高容量成本回收比例。例如在利用小時數下降明顯的省份,可通過動態調節機制保障企業合理收益。同時需加強機組靈活性改造,提升調峰能力以匹配風電光伏的間歇性特徵,預計到2025年將形成"基礎保供+深度調峰"的產業新格局。
綜上所述,我國煤電產業正通過容量電價改革和存量資產優化實現戰略轉型。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同時,行業需持續完善技術標準、強化政策協同,推動煤電從傳統能源供給向系統調節中樞升級。預計到2030年,經過功能重構的煤電體系將與新能源形成協同發展格局,在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底)
更多煤電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煤電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