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隨著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和消費升級加速,2024年全國家用電器市場規模已突破1.8萬億元。在"雙碳"目標指引下,電器產品行業正從單純產能擴張轉向質量效益型發展。在此背景下,《家用和類似用途電器的安全使用年限和再生利用通則》國家標準的修訂出台,為產業優化升級提供了重要政策框架。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電器產品市場專題研究及市場前景預測評估報告》指出,新國標明確要求電器產品的安全使用年限不得低於主要零部件"三包"期限,並將於2026年1月1日正式實施。這一規定直接回應了老舊家電超期使用的安全隱患與環境風險,預計未來三年將推動行業淘汰約35%的高耗能、低效能產品。生產端需建立全鏈條管理體系,從設計研發到售後服務全程把控質量穩定性,促使企業加強供應鏈管理能力。
標準特別強調使用年限起始時間以消費者首次購買或專業安裝完成日期為準,這一細化條款將倒逼廠商完善產品溯源系統。據行業測算,新規實施後電器產品的平均生命周期有望延長2-3年,既降低用戶更換成本,又減少電子廢棄物產生量約120萬噸/年。
新國標首次將再生利用要求納入產品設計階段,強制企業採用可拆解材料和模塊化結構。通過優先使用易回收環保材料,預計到2030年行業資源循環利用率可達65%以上。在回收環節推行"再使用優先"原則,重點發展元器件修復與再製造產業,形成"生產-消費-回收-再生"的閉環體系。
標準還要求廠商以自我聲明形式標註安全年限及超期風險,在說明書和產品本體同步呈現信息。這一舉措將提升消費者知情權,促進市場建立基於使用周期的定價機制。據測算,明確標註可降低30%以上的不當處置率,減少約8.6萬起潛在安全事故的發生機率。
新規實施將重塑行業競爭格局,倒逼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預計到2027年,具備智能監測功能的電器產品占比將超過45%,通過內置傳感器實時預警使用風險。在產業布局方面,東部沿海地區將加速形成再生資源處理產業集群,中西部則依託原材料優勢發展綠色製造基地,形成差異化發展格局。
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電器產品生態體系
《安全使用年限和再生利用通則》的實施標誌著我國電器產品行業正式邁入全生命周期管理新階段。通過強制性標準引導技術創新、優化產業布局,既保障了消費安全,又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隨著2026年新規落地,預計到2030年行業將減少碳排放約1.2億噸,真正實現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協同發展。這一變革不僅重塑家電市場格局,更為全球綠色製造提供了中國方案。
更多電器產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器產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