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在消費升級與健康意識覺醒的雙重驅動下,我國保健品市場規模持續攀升至6800億元。然而伴隨產業增長,以"營養師"身份包裝的虛假營銷、誇大功效誤導消費者等問題頻發,暴露出行業規範性建設亟待加強。本文結合市場數據與典型案例,系統剖析當前保健品市場競爭態勢及監管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保健品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2025年數據顯示,我國保健品市場規模較2019年增長超3倍,其中線上渠道占比突破45%。然而在產業繁榮背後,"營養師"身份被濫用的現象日益突出:某品牌銷售人員通過社交平台虛構案例,誘導消費者日服用維生素C達40片(遠超產品標註的每日1-2片),此類事件折射出行業存在系統性風險。據市場監管總局統計,近三年涉及保健品虛假宣傳的違法案件查處量年均增長27%,其中"專家指導""定製方案"等營銷話術成為主要違規形式。
當前保健品市場競爭已演變為渠道與信任度的雙重較量。數據顯示,68%的消費者因"專業建議"購買產品,但實際操作中存在明顯漏洞:某品牌在未進行健康評估的情況下,對孕婦和減肥人群開出幾乎相同的推薦清單,暴露出所謂"個性化方案"實為標準化銷售話術。行業認證體系混亂加劇了亂象——僅12%的銷售人員持有註冊營養師資質,大量從業者通過短期培訓獲得"營養顧問""健康講師"等非專業證書。
監管部門持續發力下,2025年保健食品抽檢合格率已達99.6%,較五年前提升4個百分點。典型案例顯示,重慶"減肥詐騙案"主犯因虛構專家身份獲刑無期徒刑,涉案金額超2.9億元;湖北某團伙以保健品冒充藥品致人健康受損,四名主犯被判十年以上有期徒刑。但執法仍面臨三大難點:電子證據易滅失導致舉證成功率不足30%,小微企業註銷率高達67%規避賠償責任,新型私域流量營銷使違法主體識別難度倍增。
數據顯示,僅15%的受害者能成功追回損失。維權難點集中體現為:82%的中老年消費者未保留關鍵證據,單次維權成本超實際損失額300%,且43%的違法企業通過更換品牌繼續運營。專家建議建立"三查機制":購買前核查"藍帽子"認證(合格率提升至97%)、留存電子證據鏈、優先選擇具備醫療背景的企業。消費者協會數據顯示,採用規範選購流程的群體受騙機率下降68%。
來看,2025年的保健品市場競爭已進入質量與合規並重的新階段。行業規模突破萬億指日可待,但需警惕營銷創新帶來的倫理風險。監管部門通過"線上監測+線下突擊檢查"的立體化監管模式,結合消費者教育提升鑑別能力,方能推動產業向健康可持續方向發展。對於消費者而言,在享受健康管理服務的同時,必須擦亮雙眼識別專業資質,避免將保健品與藥品功能混淆,共同維護行業良性生態。
更多保健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保健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