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當前國際大豆產業鏈呈現顯著分化態勢,美豆期貨在需求端利多推動下強勢反彈至1030美分/蒲式耳關口,而國內豆粕現貨市場受制於終端消費疲軟,價格區間持續震盪。本文通過解析2025年豆粕技術特點及競爭分析核心要素,結合供需數據與價格走勢,揭示全球豆粕市場的關鍵驅動因素。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十五五豆粕行業發展研究與產業戰略規劃分析預測報告》指出,美豆壓榨量數據為當前豆粕市場競爭提供重要依據:美國全國油籽加工商協會(NOPA)統計顯示,7月大豆壓榨量達到1.95699億蒲式耳,較預期值1.9159億蒲式耳顯著增長,並遠超前月的1.85709億蒲式耳。這一數據表明美國本土及出口市場需求旺盛,為豆粕產業鏈上游原料端的價格企穩奠定基礎。
國內豆粕市場則呈現供需錯配現象,儘管期貨價格受成本支撐走高,但現貨需求疲軟抑制價格上漲空間。截至2025年8月15日,當月豆粕日度成交量均值僅為12.4萬噸(排除單日峰值),遠低於8月初的階段性高點。這種結構性矛盾凸顯國內豆粕消費端對高價原料接受能力不足的技術特點,也反映出市場競爭中採購策略趨於保守的現狀。
美國農業部最新供需報告顯示,2025/26年度美豆產量預估被下調4300萬蒲式耳至42.92億蒲式耳,主要源於生物燃料產業對豆油的強勁需求。數據顯示,7月美豆油產量達23.48億磅,同比環比雙增,其中生物柴油產能擴張貢獻顯著。這一趨勢不僅強化了美豆期貨的中長期上漲預期(主力合約已突破1000美分/蒲式耳),更促使全球豆粕貿易格局向美國傾斜,加劇國際市場競爭。
國內豆粕市場受此影響面臨雙重壓力:一方面成本端承壓推升進口大豆採購成本;另一方面終端養殖業利潤收縮抑制需求釋放,形成價格傳導機制受阻的技術特點。這種競爭環境倒逼產業鏈參與者通過優化庫存管理、延長合同周期等方式應對不確定性,例如8月初出現的遠期訂單激增現象即為典型策略調整案例。
儘管美國農業部下調產量預估短期提振價格,但市場對美豆優良率數據(截至8月中旬維持68%高位)的關注度相對有限。技術分析顯示,當前68%的良好生長狀態已連續3周環比走弱,若後續天氣異常或病蟲害加劇,可能觸發供應端的突發性擾動。這類風險因素尚未被完全計入當前價格,為豆粕市場競爭增添變數。
國內方面,大豆壓榨利潤與豆粕庫存水平構成關鍵監測指標。截至8月中旬,港口大豆庫存處於歷史中位數區間,但油廠開機率維持低位(約52%),反映出企業對高價原料的謹慎態度。這種生產策略調整進一步強化了現貨市場供需雙弱的競爭態勢,導致價格波動幅度收窄至3100-3200元/噸區間內震盪運行。
國際市場上,美豆期貨通過需求端(生物燃料)和供給端(產量下調)的雙重利好實現技術性突破,形成全球定價權強化的競爭優勢;而國內豆粕市場則因養殖業復甦緩慢、替代蛋白原料滲透率提升等因素麵臨結構性挑戰。這種分化在價格傳導機制上體現為:儘管成本上漲壓力顯著,但終端消費抑制導致豆粕溢價能力受限,供需矛盾的技術特徵持續存在。
未來30天內,美豆若能維持當前需求增長勢頭且天氣條件穩定,則可能進一步推升國際價格中樞;國內方面,在8月底前現貨均價大機率維持區間震盪,主要受制於下游採購策略的保守性及替代品市場的競爭擠壓。技術層面看,國內豆粕產業鏈需通過提升壓榨效率、優化物流配置等手段增強抗風險能力,方能在國際市場波動加劇的競爭環境中穩固份額。
2025年全球豆粕市場競爭呈現「外強內弱」的技術分野,美豆依託生物燃料需求實現價格突破,而國內受制於終端消費疲軟與替代品競爭壓力,短期難改震盪態勢。隨著四季度傳統消費旺季臨近,市場關注焦點將逐步轉向庫存重建速度及天氣變化對供應端的擾動效應,產業鏈各環節需動態調整策略以應對技術指標與市場競爭格局的持續演變。
更多豆粕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豆粕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