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聚焦電力-算力-碳排放協同優化的創新實踐
在「雙碳」目標持續推進的背景下,中國能源與數字產業的深度融合正迎來關鍵轉折。作為新型基礎設施的核心要素,電力、算力與碳管理的協同優化已成為推動綠色經濟轉型的重要路徑。本文以我國首套電碳算協同運營系統上線為契機,結合2030年行業預測數據,分析其對電碳市場格局的影響及未來發展方向。
我國首套電碳算協同運營系統於近日正式上線試運行,標誌著「電網、算網、通信網」三網融合進入實踐階段。該系統通過實時聯動電力價格、可再生能源供應與計算任務需求,實現跨區域資源動態調度:當西部地區電價下降時,自動將3D渲染、人工智慧模型訓練等高耗能任務遷移至低成本節點;在新能源發電量充沛時段,則優先使用綠電支撐算力運行。這一技術突破不僅優化了能源利用效率,更通過市場化機制為電碳協同提供了可複製的解決方案。
據測算,到2030年我國算力產業年度能耗將達4800億度電,對應碳排放量超過2億噸。系統上線後,若實現綜合用電成本每度降低1分錢(人民幣),每年可為行業節約480億元運營支出,並推動終端用戶算力服務價格進一步普惠化。與此同時,通過提升綠電使用比例,每增加1%的清潔能源占比即可減少碳排放約200萬噸——相當於種植1.1億棵成年樹木的固碳能力。這種「成本-效益」雙優化模式,正為電碳市場開闢出兼具商業價值與生態價值的新賽道。
隨著全球綠色計算標準逐步落地及國內算力集群建設加速,電碳協同已從技術探索轉向規模化應用。系統通過實時電價響應和綠電優先調度機制,幫助數據中心在滿足「東數西算」戰略的同時降低用能成本,其成功經驗將推動更多行業採用類似模式。據市場分析,未來五年電碳管理系統市場規模預計增長3倍以上,覆蓋能源交易、算力調度、碳足跡追蹤等細分領域。
當前系統試運行標誌著我國在電碳數位化治理層面邁出關鍵一步。至2030年,隨著可再生能源裝機量突破40億千瓦(國家能源局規劃目標),電碳系統的優化空間將進一步擴大。未來需在三方面深化布局:一是強化跨區域電力-算力交易平台建設;二是完善綠電認證與碳足跡追蹤標準;三是推動企業將電碳績效納入ESG評價體系,形成全鏈條的可持續發展機制。
2025年作為「十四五」規劃中期節點,我國在電碳協同領域的創新實踐已顯現顯著成效。從技術突破到市場應用、從單點優化到生態構建,這一模式不僅為算力產業低碳轉型提供了可行路徑,更通過能源效率提升與成本控制的雙重槓桿,加速了全社會綠色經濟的高質量發展進程。隨著政策支持持續加碼和技術疊代不斷深化,電碳協同有望成為重塑全球能源-數字產業鏈的關鍵力量。
更多電碳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電碳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