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25年農民豐收節金秋消費季活動的啟動,中國農產品市場迎來新一輪政策紅利和消費升級浪潮。城鄉聯動促消費倡議、電商平台補貼、金融機構助農舉措等多方協同發力,推動農產品供給結構優化與消費場景創新。數據顯示,綠色優質農產品認證數量較五年前增長70%,2024年銷售額突破6098億元;冷鏈物流設施擴容至近2000萬立方米,支撐跨區域流通效率提升。在此背景下,如何通過產業升級滿足營養健康需求、拓展多元消費場景成為行業關注焦點。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農產品行業市場分析及發展前景預測報告》指出,為適應農產品消費升級趨勢,「十四五」以來中國持續完善綠色生產體系,累計新認證綠色、有機、地理標誌等農產品3.6萬個。截至2024年,地標產品總數達2544個,相關經營主體超3.3萬家,直接產值突破9600億元。通過「產出來」與「管出來」的協同機制,上半年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9%的高位,推動農業生產向綠色化、優質化轉型。
2025年發布的《中國食物與營養發展綱要(2025—2030年)》首次將「營養導向」確立為核心主線,要求全產業鏈提升優質蛋白和膳食纖維供給。數據顯示,動物性蛋白質、水產品及大豆需求持續增長,全穀物加工成為糧食產業升級重點方向。通過強化營養型食物研發與精準加工技術,預計未來十年將有效緩解微量營養素不足問題,推動農產品消費結構向健康化升級。
在傳統流通體系優化方面,2024年冷鏈物流設施擴容支撐生鮮產品跨區域調運能力提升,南菜北運、西果東送等模式效率顯著提高。同時,休閒農業與鄉村新業態持續發力,全國休閒農業營業收入近9000億元,成為消費融合的創新高地。「村字號」文體活動如農遺非遺展示、特色農產品體驗等,則通過場景化營銷培育出一批網紅消費地標,帶動區域品牌價值提升。
展望:構建產供銷協同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2025年的市場動向表明,中國農產品產業正經歷從「量增」到「質優」的結構性轉變。綠色認證擴容、營養導向生產、冷鏈網絡升級等舉措共同構成供給端的核心支撐;而休閒農業創新、消費場景拓展與品牌戰略深化,則為需求端釋放提供持續動力。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政策協同,打通農產品精深加工鏈條,加快數位化流通體系建設,並依託區域公用品牌培育擴大市場影響力,最終實現產業鏈各環節的價值共創與可持續增長。
更多農產品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產品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