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聯合五部門發布《建材行業穩增長工作方案(2025—2026年)》,明確提出到2026年綠色建材營收將突破3000億元。這一目標的設定,標誌著中國建材產業正加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其中水泥作為傳統支柱產業,在產能優化、技術創新和低碳升級中扮演核心角色。本文通過政策解讀與市場動態分析,解析當前水泥行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水泥行業競爭格局及投資規劃深度研究分析報告》指出,根據《方案》,2025—2026年建材行業需實現「恢復向好」目標,其中對水泥行業的約束性要求尤為突出。文件明確指出:嚴禁新增水泥、玻璃產能,並強制淘汰落後產能。這一舉措旨在解決區域新增過剩與超產問題,推動行業供給端結構性調整。例如,企業通過錯峰生產、控制產量等手段修復供需平衡,已助力水泥價格逐步回升至合理區間。
值得注意的是,《方案》首次將「六零」示範工廠(零外購電、零化石能源等)納入綠色製造體系,要求水泥企業在節能降碳中樹立標杆。政策的剛性約束倒逼企業加速技術升級,例如頭部水泥集團已試點智能化生產線與低碳工藝改造。
在需求端,《方案》強調拓展水泥及關聯產業的應用場景:
與此同時,供給端通過產能置換與智能化改造提升效率。例如,2025年4月某行業龍頭聯合科技企業開發的水泥建材大模型已在質量管控、能耗優化等領域實現突破,單廠年度節電超15%。此類技術應用不僅降低生產成本,更強化了頭部企業的市場集中度優勢。
《方案》提出「人工智慧+建材」行動路線,要求水泥等高能耗產業優先構建行業大模型。通過整合全產業鏈數據資源,企業可實現從原料配比到碳排放監測的全流程智能化管控。例如,某大型集團依託大數據與物聯網技術,將生產線故障響應時間縮短至5分鐘內,年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達10萬噸。
此外,全國碳交易市場的深化將重構水泥企業的成本結構。隨著碳價信號傳導機制完善,低碳產能企業有望獲得更高市場溢價,而高能耗、低效產線則面臨退出壓力。
政策不僅限制新增產能,更引導行業向資源富集區和清潔能源優勢地區集聚。例如,西北部省份依託光伏風電配套,推動水泥生產實現「零化石能源」;沿海城市則通過港口物流網絡優化建材出海通道。這種空間重構將降低運輸成本並提升區域競爭力。
2025年是中國水泥行業轉型的關鍵節點,《方案》的發布標誌著政策工具從單純限產轉向系統性升級:通過「控產能-促創新-拓市場」三管齊下,行業正邁向綠色化、智能化與高端化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預計到2026年,在3000億元綠色建材目標的牽引下,水泥產業將實現營收與利潤雙增長,並在碳中和背景下形成全球競爭力的新格局。(數據截止:2025年9月)
更多水泥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水泥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