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4日通過的「
紡織業調整振興規劃」仍是業界關注的話題,「信心寫在臉上」,記者在幾家
紡織服裝企業採訪時可以明顯感到這一點。不少老闆表示,振興規劃不僅僅在於「眼前救急」和「短期推動」,而且更在於推動行業產業結構調整和進步。 石獅服裝出口可增利1億多元
出口退稅從14%%調至15%%,不要小看這1個百分點,石獅不論是自營出口還是通過外地
外貿公司代理出口,都可獲得一定的直接收益。對此一家外貿公司的業務經理算了一筆帳,石獅一年的紡織服裝出口總額在15億美元以上,其中自營出口為5億多美元,通過外地外貿公司代理出口也至少在10億美元以上,若按每出口一美元增加0.085(1個百分點)計算,兩項加起來就可增加1億多元人民幣的純利潤。這是一筆不小的數字。「本公司去年出口1392萬美元,今年若保住這一出口額,就可淨增110多萬元人民幣的收益。這筆資金就大大減少了生產成本增加的壓力。」石獅益興針織公司的蔡總這樣說。
雖然一些出口量小的服裝企業獲得的退稅收益不多,有的僅有幾萬元人民幣,但對於弱小企業來說,這也大有用場,更重要的是,國家仍然將紡織服裝業作為中國的支柱產業來看待和扶持,這使不少服裝企業都看到了新的希望。
乘「東風」創新產品才是根本
從內容上看,「振興規劃」包含了五大方向性的核心內容:加快結構調整、促進協調發展;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促進創新成果產業化;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強行業技術水平;促進節能減排、形成循環
經濟;加強自主品牌培育和營銷渠道建設。
「可以看出,提升企業水平才是出路。」蓋奇公司王董認為,目前紡織服裝業低水平競爭日趨嚴重,市場上中低檔服裝堆積如山,企業要想在困境中求得新的生路,只有不斷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儘快實現提升和轉型。作為沿海的紡織服裝企業,更要注重發展技術含量高、附加值高和資源耗費少的紡產品。
實際上從2000年以來,紡織業在中國屬於不景氣行業,一直沒有得到根本性的改變。其主觀原因就在於產業水平較低,產品的市場競爭力不夠,正因為此,國外一些品牌服裝才可大量進駐中國市場,因而,今後地處東南沿海的石獅紡織服裝業應增加危機感,應乘國家加大支持紡織服裝業發展的東風,加快產業水平提升和企業升級,努力創新品牌,生產出具有較高附加值和獨特競爭力的紡織服裝產品來,使更多的石獅服裝在國內外市場脫穎而出。石獅市經濟局有關人士這樣認為。
更多紡服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紡服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