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泉州茶業發展紀實

泉州茶業發展紀實

2007-01-01 09:29:00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在如今的泉州,茶葉的魅力已經遠遠不止於「牽眾生之口」,它更是以「一葉之輕」舞起了種茶、制茶、賣茶、茶旅遊、茶包裝、茶機械、茶用具、茶食品等數以十億元計的產業一條龍,為一方經濟的發展和繁榮、為一方百姓的幸福安康綻放新綠之葉。從傳承千年文化的「茶葉」到助推古城經濟發展的「茶業」,泉州人已經從這巨大的一字跨越中嘗到了甜頭。

  千年茶文化融入泉州

  「寧可百日無肉,不可一日無茶。」泉州民間的這句俗語道出了經歷千餘年種茶、飲茶的歷史後,茶葉早已融入泉州人的生活。據史料記載,茶葉系由唐朝開閩王王審知的部隊從中原帶入泉州,生根發芽,逐漸形成了泉州特色並流傳下來。到了宋元時期,泉州的種茶、制茶、飲茶工藝已發展到一定的水平,當時泉州最為有名的清源茶曾盛極一時,與德化瓷一起,隨商船從刺桐港出海遠銷,「Tay」(意為茶葉,閩南方言)的轉音也由此成為歐洲各國對茶的稱呼;而從明代開始,泉州府所產的烏龍茶就已經進呈到當時的最高統治者跟前,成為享譽最高的貢茶之一;清朝時,安溪茶農發明了茶樹短穗扦插育苗技術,培育出現今風靡世界的名茶鐵觀音,極大地推動和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茶葉的發展,泉州與茶的深厚淵源由此可見一斑。

  既在茶鄉,泉州人對茶的喜愛更是情有獨鍾。初到泉州的外地客人往往會驚訝,需要放慢生活節奏的飲茶文化在這個經濟快速發展的城市中仍隨處可見,經濟發展的快與飲食節奏的慢在這裡達成了奇妙、和諧的統一。

  在泉州,每當客人來臨,好客的主人必拿出「茶米」,精心泡出一小壺清茶,口稱「泡tay,泡tay」,一定要泡上兩杯才開始進入正題,俗稱「喝上兩杯再說」。而「寒夜客來茶當酒。」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出在泉州人的心目中,茶已經遠遠比酒更能表情達意,是彼此深厚友誼的見證。

  千年的結緣,骨子裡充滿拼搏、創新精神的泉州人不斷推進茶葉發展、豐富茶文化,而茶葉本身和諧、深刻、持久的品質也深深地融入到泉州人生活的點滴之中,兩者相依相融而成的茶文化成為古城泉州不可磨滅的印記。

  現代茶產業助推經濟騰飛

  在茶葉和泉州千年水乳交融的過程中,平鋪直敘、潤物無聲曾是長期的主調,要真正實現由「茶葉」到「茶業」的驚人一躍,以前所未有的姿態為一方百姓和經濟造福卻是近20多年來的事情。在這個過程中,安溪鐵觀音功不可沒。

  作為泉州所有茶葉品種中的翹楚,安溪鐵觀音的聲名早已遠播海內外,而作為泉州茶產業發展的領頭羊,安溪鐵觀音更是不能不提。業內人士甚至斷言,到目前為止,泉州茶產業的發展史其實絕大部分說的就是安溪鐵觀音產業化的進程。

  從安溪縣保存的檔案記錄來看,發展茶產業正式提上議事日程是在改革開放特別是「九五」以後。當時,從全縣茶葉的生產實際和內外銷售市場的變化出發,安溪適時提出並實施茶業發展「三步走」、「優質、精品、名牌」等發展戰略,通過落實穩面積提單產、建基地搞改造、抓質量創名牌、建市場拓銷量增效益等措施,全面加快茶業產業化進程,以鐵觀音為主的安溪茶葉也逐漸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輝煌。

  最顯著也是最基礎的是茶葉生產條件的變化。為促進茶葉數量和質量的全面提升,安溪對茶葉基地實行全方位的「改造、淘汰、集中」,經過10餘年的努力,安溪的茶園面積已經由1995年的11.6萬畝發展到現在的40萬畝,並逐步向高海拔、無污染的地區集中。其中12萬畝連片優質鐵觀音基地、6萬畝茶葉綠色食品基地、10萬畝無公害茶園和1萬畝有機茶園更是給「安溪出產優質鐵觀音」做了底氣十足的註解。

  質量是前提,品牌則是實現最大附加值、促進產業永續發展的動力。茶葉發展還處於起步階段時,富有遠見的安溪人就瞄準了品牌發展道路。

  從擔茶叫賣創業到目前在全國各地擁有28家茶葉專營店,安溪西坪茶商魏月德在20多年的從業生涯中見證了安溪茶葉品牌發展的歷程。「那時安溪茶商已經把茶葉銷售到廈門、漳州、廣東等地,銷路不錯,但問題是質量和口感都很好的鐵觀音,價格卻一直上不去。」魏月德說,這其中最大的原因就是安溪茶沒有什麼名氣。

  為了提高安溪茶的名氣和賣茶效益,從1993年開始,安溪就有計劃地在本地、周邊城市及全國各大主要城市開展「茶王賽」、「安溪鐵觀音神州行」等一系列活動,進一步拓展安溪茶葉市場空間的同時,極大地提高了安溪茶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安溪鐵觀音整體品牌的提升和各茶商註冊商標創品牌的努力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先是「安溪鐵觀音」地理標誌證明商標的註冊和使用極大推動了市場拓展和品位提升,接著是2005年底,「安溪鐵觀音」證明商標被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正式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成為全國證明商標中第一個涉茶馳名商標,為安溪鐵觀音今後的健康發展又添了一枚「砝碼」。與此同時,茶商茶企創立發展名牌也獲得了重大突破,全縣湧現出「鳳山牌」、「八馬牌」等一批上規模、上檔次、質量過硬的企業品牌,並有近百項產品獲省優、部優產品稱號。

  悄然變化的還有茶葉經營模式。在經歷了市場經濟和國際貿易的雙重錘鍊之後,安溪茶逐漸告別了千百年來茶農自種自製自銷的傳統作坊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公司+農戶+基地」的分工合作模式,像「八馬」、「魏氏」、「茗山」這樣的茶葉龍頭企業如雨後春筍般成長起來,伴隨而來的還有規劃整齊的工業園區、無菌操作的加工車間、現代化的生產機器、整潔亮麗的連鎖經營茶店和高素質的茶店茶企職業經理人,這些都極大地促進了安溪茶葉產銷量迅速做大。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安溪縣規模以上茶葉企業由去年7家增加到19家,19家茶企完成的行業產值高達1.47億元,增長普遍達100%,其中八馬茶業公司產值更是增長了4倍之多。受這些茶企發展的推動,今年安溪茶葉產量預計將創下5萬噸的歷史最高水平。

  一個個規模相當、專業化程度高的茶葉交易市場在安溪城區和各茶葉主產鄉鎮的建立是又一個亮點。在這些專業化市場中,開業6年的中國茶都是當之無愧的明星,其每年交易量增幅均達40%,2006年達到了11.2億元,劍指「全國最大的茶葉商品集散地」。如今,走產業化道路的安溪鐵觀音已經成為安溪最重要的主導產業和民生產業,給一方百姓和經濟騰飛帶來了福音。截至2006年底,安溪涉茶行業總產值50億元,在其帶動下,縣區乃至整個泉州地面上包裝印刷、機械製造、交通運輸、餐飲旅館、房地產業、茶文化旅遊等行業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形成「一業興、百業旺」的可喜局面。但最重要的則是茶產業給安溪農民和農村帶來的深刻變化:2006年,安溪縣107萬人口中涉茶人口達到80萬,農民人均純收入5781元,其中茶葉收入3100元,占53.6%,因茶致富的安溪縣成功脫掉了貧困帽,躋身全國縣域經濟百強縣的行列。

  一茶繁榮引來滿園春

  玫瑰一枝秀,豈是滿園春?自古就有包容開放、拼搏創新特質的泉州人更是深諳此中蘊意。眾所周知,鐵觀音屬於烏龍茶,但鮮有人知道,泉州盛產的烏龍茶並不僅僅是「鐵觀音」,除此以外還有黃旦、毛蟹、本山、色種、佛手、水仙等眾多品種。如今,在安溪鐵觀音成功發展的示範效應下,以安溪黃金桂、永春佛手為主要代表的其他茶葉品種也開始紛紛效仿,邁上了產業化道路,上演出「一茶繁榮引來百茶滿園齊春」的振奮一幕。

  以永春佛手為例,近幾年來,永春縣日益明確了佛手茶的發展方向,立志把永春佛手打造成「安溪鐵觀音」第二。2006年11月,永春佛手獲得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該縣隨即組織起草的永春佛手國家標準草案,於今年6月1日通過了國家專家組的審定;今年年初,永春縣又出台了包括加強茶園建設、品質建設和品牌建設在內的三項具體意見,並指出要以明年的奧運會為契機,爭取成為奧運會的指定專用茶葉,走的也是和當年安溪鐵觀音相似的抓基地、增產量、提質量、搞茶事活動、樹品牌及鼓勵龍頭企業的發展道路。

  數據顯示,截至2006年,永春佛手茶栽培面積已達到4.2萬多畝,分布22個鄉鎮,年產量3500多噸,產值1.08億元,成為全國佛手茶栽培面積、年產量、出口最多的縣,對地方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也隨之增大。業內人士預言,永春佛手將成為中國名茶中的新成員。

  泉州茶和外來茶彼此交融、和諧共處、共依共存則是「滿園春」的另一處體現。大的如閩台茶業的交流合作,200年前,包括泉州在內的福建地區向台灣輸出了品種及加工技術,如今,隨著台商來泉開辦茶企業,台灣的茶業生產技術、加工機械以及包裝、市場營銷等進入泉州,促進了我市茶業發展;而包括安溪鐵觀音在內的泉州茶在製作技術和營銷方面的進步與成功也給台灣茶業帶來不少啟迪;小的如普洱茶和鐵觀音的交流合作,泉州包容、開放、追求和諧的氣魄使得作為競爭對手的普洱茶不僅順利在安溪鐵觀音的故鄉安營紮寨,彼此信息互換和營銷經驗整合也越來越明顯。

  作為世界三大飲料之一,茶葉起源於中國,茶文化也紮根於中國。21世紀是茶葉的世紀,「世界茶葉看中國,中國茶葉看福建,福建茶葉看泉州」,泉州人有理由相信,泉州茶業的前景更為美好。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茶業熱門資訊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茶業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