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8000多家種子企業,沒有一家市場份額達市場總量的5%,前20強的銷售額加起來還不如一個孟山都。」近日,在廣州舉辦的2009中國國際種業峰會上,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副主任劉平直陳中國種業的尷尬現狀。
2000年,我國種業市場對外開放,美國杜邦、美國聖尼斯、瑞士先正達、荷蘭瑞克斯旺等外資種業集團大舉搶灘中國市場。目前「洋品種」已占我國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對此,業內人士評價:外資進入可以提高我國種子行業的競爭意識,儘快與國際接軌,但又擔心其憑著強大實力滲透制種業進而掐住中國農業的「脖子」。
中國種業數量大實力弱「國內種子企業難以擺脫『雜、多、亂、小、散』的現狀,綜合實力差。」劉平介紹,目前全國共註冊種子企業8000多家,有效經營區域為全國的育繁加銷一體化的大型種業不足80家,擁有自主品種權的企業也僅100餘家,而經營不再分裝種子的私營代銷店高達10萬家。2006年,我國前10大企業的銷售總額為48億元,僅相當於全球十強種子企業銷售額的6%。
按理說,新品種審定推廣能夠增產,但目前廣東水稻平均畝產僅有385公斤,比2000年還減少了35公斤/畝。從遺傳生物學分析,這些審定的水稻品種並不是創新優良品種,只是一些新品系的組合。品種審定的缺陷讓種子企業不願對育種創新加大投入。中國只有不到1.5%的種業企業具備創新能力,用於品種研發的投入不到銷售額的1%,低於國際公認的「死亡線」。而國外企業一般為8%~12%,如孟山都2008年研發資金為9.8億美元,占年銷售額的8.6%。
質劣導致價低。韓國進口的白玉蘿蔔種子400元/斤仍供不應求,國產蘿蔔種僅4元/斤,卻無人問津;國外引進的雜交芥藍種子300元/斤,而國內自繁的芥藍種低至30元/斤也無人買。洋種子令農民增收穫利,卻讓本土種子公司難以生存。據了解,目前國內蔬菜種子50%以上的市場份額已被外資占領,幾乎涉及所有蔬菜品種。棉花種子市場也是節節敗退,轉基因大豆大舉入境……最近幾年,國外大公司又進行聯合,開始進軍我國大田農作物種子市場。
洋品種占據市場80%利潤中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種子需求國,常年用種量為300億公斤,價值達500億元。巨大的市場空間吸引孟山都、杜邦-先鋒、先正達等跨國種業巨頭紛紛搶占國內市場。
「洋品種」蔬菜倚仗其在品質、產量、抗病性等方面的優勢,占據市場80%以上利潤。種子售價之高,令人咂舌,荷蘭甜椒品種「蔓迪」更是開出了每克種子180元的天價,1克種子相當於1克鉑金。以「中國第一菜園」壽光為例,國外公司每年銷售其高檔菜種就賺取6億元人民幣。
目前北方大棚蔬菜品種競爭達白熱化,外資公司逐漸轉戰南方市場。據廣東某經銷商介紹,目前華南地區基本還是國產種子的天下,但先正達、聖尼斯等外資企業在廣東銷售額逐年擴大,部分品種如青花菜、高價值菠菜的市場幾乎全被外資企業壟斷。
通過合作提升自主技術外資公司會控制中國種業嗎?對此,鐵嶺先鋒種子有限公司總經理孫書庫堅決否認,跨國公司間還存在強大的市場競爭,因為從另一個角度看,跨國公司的先進經營理念將引領和促進中國種業的現代化、產業化,而提供的優質產品會使中國農民受益。
「中國種子企業剛開始會處於不利的競爭地位,但只有競爭才能使國內種子企業成長。」孫書庫說。
「當前中國還需要與跨國企業合作,畢竟他們進行了數十年的科研儲備。」中國種子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田冰川說,關鍵是能否通過引進、合作來實現自主技術的提升,進而研發出更多的優秀植物新品種。
通過與美國先鋒公司合作與競爭,登海種業保持了與國際市場接軌的競爭力。近年來,登海種業育出了10多個超級玉米新品種,平均畝產達1000公斤以上,其中「超試1號」將世界夏玉米高產紀錄提高到1402.86公斤/畝,比原紀錄提高了306.57公斤。抗倒伏、抗病毒、單粒播、節約肥水等優良品質使得該系列新品種市場前景看好。
此外,政府的導向意圖也非常明顯。從2008年開始,農業部開始逐步停止推廣國家審定品種近400個,此舉被業內認為是「良種驅逐劣種」的最直接表現,將有利於選用良種,淨化種子市場,減少市場供給和種子的價格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