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可說是歐洲最早從事模具生產國家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製造工業發展迅速,使其模具製造技巧日益精良,精密度更受到全球使用者的肯定,並在全世界享有盛名,是全球最重要模具供應國之一。依據德國機械工廠製造協會(VDMA)資料顯示其模具廠商數約5000家左右,其中屬於VDMA會員模具企業有90家,這90家模具企業的產值就占德國模具產值的90%,但該國模具產業結構仍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廠商員工人數在20人以下占八成,員工人數20100人約19%,員工人數100人以上僅占1%。依據ISTMA所公布的的資料,德國模具銷售值約占歐洲七個主要模具生產國總銷售值五成,比排名第二義大利的22億歐元高出甚多,可見德國模具業在歐洲、甚至在全球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進出口國方面,德國進口模具主要供應來源為瑞士及歐盟國家,如義大利、瑞士、捷克、法國及奧地利等國,其中義大利約占總進口值之五分之一,排名第一,亦同時為橡塑膠用射出及壓縮模與金屬射出及壓縮模最大供應國,瑞士進口占有率居次,為壓、沖、撞打工具最大供應國。
德國主要出口地區仍以歐洲各國為主,瑞士自1997年起,即是德國主要出口國,但隨下游產品製造據點逐漸移往東歐國家包括捷克、波蘭、匈牙利等國,使得近年來出口至捷克的比例大幅成長,這也突顯全球製造業位移至新興工業國家的趨勢。中國大陸近年來成為德國第三大出口國,占總出口百分比8.0%左右,至於出口到其他亞洲市場(如日本、南韓及台灣)的金額比重則是微乎其微。
目前德國仍位居歐洲模具市場的霸主,在全球的模具市場亦占有舉足輕重地位,然而近年來受到中國大陸及東歐(如捷克、匈牙利)地區等新興製造基地新掘起之影響,面臨的處境類似另一
模具大國-日本,原本堅若磐石的模具工業有鬆動的現象,與德國模具業者逐步移往國外設廠有關。
1945年抗日戰爭剛結束,日本模具工業並沒被人們當作產業存在,隨著貿易自由化和進口量的增大,該國模具企業陷入了十分困難的境地,日本政府開始認識到模具是決定日本企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產品,需要優惠政策扶持,由此著手制定和執行《機械工業振興臨時措施法》(簡稱「機振法」),從1956年頒布,於1961年和1966年分別延長了5年,並在1971年和1979年統一了相關法規之後,正式於1985年失效。「機振法」中的《模具製造合理化基本計劃》提出一個操作流程,即對照合理化基本計算模式,由模具企業向通產省物資別原科提出設備現代化計劃,經審查後獲得日本開發銀行的特別融資。據統計,實施「機振法」開始5年,294個公司以6.5%特別利息獲得了約112億日元資金。直接效果是,模具企業生產設備的數量顯著上升,如1958年日本模具企業共1164家,平均每個公司的生產設備為14.9台,而到1964年這一數值增為23.6台。間接效果是,獲得融資認可的流程本身就與模具企業經營體制改變、財務方面能力的強大相關聯。以「機振法」的實施為契機,日本模具工業會於1957年成立,並通過該協會展開各種各樣的信息收集活動,模具企業得以廣泛接觸國內外信息,成效十分明顯。總之,日本政府並不是一味局限於單方面出台措施,而是更側重於引導企業,促進其增強核心競爭力。鑑於此,日本模具工業獲得了飛速發展,據國際模具協會1994年統計,1993年日本模具產值占到該年度世界模具總體產值的43.4%。
1985年「廣場協議」以後,日元升值給日本經濟帶來了很大衝擊。日本製造業開始向東南亞各國進行產業轉移以求降低成本,特別是1993年-1995年的第4次日元升值以後,日本中小模具企業因訂單減少、模具價格下壓等問題,深陷經營危機。從1991年到2005年,苦於日本國內巿場需求減少以及中小企業經營者後繼無人等原因,日本模具生產廠家及模具就業人數在15年間分別減少了28%和13%,模具產值也自1997年起呈現下滑,衰退率達11%。如1998年日本模具產值攀上18,700億日元的高峰之後,2006年則降為4100億日元。從模具產業的毛利率也可以斷定,日本中小模具企業無疑受到了產業空心化和產業集群瓦解的強大打擊。
隨著日本大型製造企業如三菱、夏普、本田、豐田等向海外的產業大轉移,日本模具企業為了生存和發展不得不向海外巿場擴張,採用在國外設置模具企業;或和當地企業合資;或發單給自己熟悉的模具企業等方式。結果,在一般普及型模具技術領域,出現了機械加工技術取代模具技能的趨勢。因此,中國、韓國的模具憑藉價格優勢加大了對日本的出口,在中低檔技術含量的模具巿場上更已成為日本中小模具企業的主要競爭對手。同時,伴隨著日本模具出口的增加,日本模具企業在東南亞各國設立維修點、向產業轉移地的模具企業提供模具圖紙以實現模具配套本地化的過程中,也造成了模具技術的流失乃至部分模具巿場的喪失。
也正因為此,日本模具企業不得不致力於高檔模具的生產和技術升級,以避開價格競爭。也即,以小而精、小而專的技術積累作為競爭力的源泉,促使中小模具企業不斷創新,營造可持續發展的環境,其特點是柔性對應性和專業相結合,以熟練工人為主體,對先進的設備加工技術和傳統加工工藝進行整合,採用多品種、少批量生產方式來提高競爭力。
葡萄牙模具工業發展始於1943年,在注塑模具行業處於領先地位。至1980年,葡模具產品已遠銷50多個國家,當時僅馬立尼亞·格蘭特市市就有54家模具企業,從業人數達2000人。
目前葡模具業共有企業300家,以中小企業為主,大部分集中在馬立尼亞·格蘭特和奧利維拉·德·阿澤麥伊斯兩市,總從業人口7500人。其中馬立尼亞·格蘭特市有模具企業190家(占全國模具企業的63%),從業人員5000人,奧利維拉·德·阿澤麥伊斯市有模具企業86家(占全國模具企業的29%),從業人數1600人。
義大利塑料橡膠加工機械和模具製造行業是義大利機械製造聯盟十個專用機械製造行業之一,擁有500餘項歐洲專利,專業化程度高,技術領先,產品多樣。其產值占到機械製造聯盟十個行業總產值的16.5%、國內市場消費額占20%、出口、進口分別占13.8%、15%、貿易餘額占13.4%。
根據義大利塑料橡膠加工機械和模具製造行業協會(ASSOCOMAPLAST)數據顯示,2006年義大利塑料橡膠加工機械和模具製造業實現產值38億歐元,國內市場消費額21.71億歐元,出口22.68億歐元,進口5.89億歐元。2006年實現貿易順差16.79億歐元。
更多模具機械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模具機械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