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我國高端船舶製造業急需大力提高

我國高端船舶製造業急需大力提高

2011-01-01 13:56:23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人才工程建設是關鍵

我國船舶工業發展至今,面臨著一個急切的問題,那就是缺乏高技術人才。在業內人士看來,要增加我國船舶行業在國際上的話語權,要主動出擊應對IMO、IACS新規,要開發滿足船東要求的綠色環保精品船型,要瞄準世界一流的先進企業與之展開競爭,要進軍海洋工程裝備、豪華郵輪、高檔遊艇、特種船舶、先進的裝備配套領域,還要在船舶金融、信貸、保險、結算、法律等服務領域延伸產業鏈取得更多的突破,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高水平的人才。


當前,強化全行業的人力資源建設越來越顯得迫切和重要。「十二五」期間,國家更加重視海洋經濟的發展,在藍色國土裡和深水領域裡應該大有文章可做。航天航空領域依託國家的重大工程,形成了人才輩出的好局面;船舶工業也應該抓住進軍海洋工程和深海的契機,把人才工程推上去。


在當今世界造船格局激烈變動的時期,一些地方熱衷於招商引資,出讓土地,吸引外國投資者到我國沿海來獨資建船廠,業內人士不太認可,並表示反對。原因是,國家早有產業政策出台,造船是國家的戰略性產業,新建造船、造柴油機企業必須由國內控股。

船用柴油機廠應按照引進生產的綱領和規劃,通過努力是可以基本滿足國內船廠需求的,關鍵是要在優勢企業幾十年發展的基礎上,擴大自己的能力規模,提高集中度,提高質量,降低成本,滿足船廠的交貨周期,做好售後服務工作。要加大科研攻關的力度,在綠色、環保減排的新規方面,拿出更新更好的產品。從國內現有的柴油機廠現狀看,小而散,數量再多也是無濟於事的,因此再新建柴油機廠更需要謹慎決策。

超常增速導致不可持續

我國船舶工業的總體前景表示樂觀。認為 「十一五」期間,我國船舶工業的整體實力得到了明顯提升。「十一五」末,年造船產量登上6000萬載重噸的水平,船舶工業做大的目標初步實現,為今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目前,世界經濟經歷金融危機的衝擊雖然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但是整體上處於緩慢復甦的進程之中。全球的貿易量、航運的貨物量以及海工裝備市場的需求都有所增長。只要船舶工業具備足夠的競爭能力,就會拿到訂單。

但同時也表露出對我國船舶工業這幾年的迅猛超常規增速的擔心:尤其是2010年,年產量一下子從4000多萬噸大躍進式地躍上了6000多萬噸的台階,增幅達到54%。如此高的增長速度無疑對各方面的管理造成很大的壓力,這樣的增長速度無論從什麼角度來看,都是不可持續的。

由於我國的船舶企業手中還握有相當數量的訂單,今年預計年產量仍然可以維持在6000萬噸的水平,但增速必然會大幅度下降。

最近接單的情況也印證了這一判斷。今年1~2月全國造船完工量846萬載重噸,下降7.8%。新承接訂單826萬載重噸,兩大船舶集團承接了363萬載重噸,地方船企承接了400多萬載重噸。這一數字和去年全年承接的總量相比,一年時間已經過去了六分之一,但接單量不到去年的八分之一。這說明金融危機對航運和造船的影響並沒有過去,顯現了滯後效應。

據業內人士分析,目前,全球貿易增長乏力,由於經營困難,個別船東要求推遲和棄船的現象還時有發生。尤其是散貨船的整體供求關係不容樂觀。我國是散貨船製造大國,但據了解,不少以散貨船為主的船廠接單比較困難,有的船廠甚至已經大半年沒有接單。而在價格上,即使在洽談的訂單,船價也不樂觀,且付款條件大大惡化。一些船級社和部分船廠普遍預計今年全年的接單量會比去年下降20%~30%。尤其是最近的利比亞戰事,日本大地震及其引起的海嘯、核污染等突發事件,對整個船市會產生怎樣的影響,還需要進一步觀察和研究。
 
不宜追求噸位指標排名

面臨散貨船市場的不景氣,調整產品結構,轉型升級成已成為眾多業內專家的建議。但對於產能已經上來了的許多船廠而言,調結構或是進軍海工裝備市場都不是件輕而易舉的事。建好的船台、船塢還是要有活干,抓生產、保合同、搶訂單才是當務之急。

今年個別省市在制定「十二五」規劃時,提出船舶行業要加大投入,擴大造船能力,新建大型船塢等。對此,業內人士認為,按一個船台、船塢每年完工3艘產品計算,國內現有的能力可以達到6000萬載重噸的水平。如果單個船台、船塢的效率有所提高的話,我國現有硬體設施的產能還可以有更大的發揮。

但也有人認為,儘管當前高端船舶製造能力不足,但這不是新建大塢的理由。關鍵還要看整個世界市場的需求有多大,我們能拿到多大份額的訂單,對世界造船市場要有個基本的判斷,當前普通船舶的運力增長速度高於世界貿易量的增速,供過於求的狀態還會延續一段時間。

事實上,現在不少企業已經存在能力過剩導致開工不足、效益低下的情況,因此,在基礎不強的情況下增加新船台大塢的做法是不可取的。而就製造高端船舶來說,一個單純的船塢,難以區分出它屬於高端能力還是低端能力。其實,高端能力更應側重於科技能力,而不僅僅是硬體設施。利用現有的基礎設施,合理地組織資源配置,引進高效的運行機制和體制,同樣一個船塢就可以發揮出更大的作用,產出更多高附加值產品,取得更高銷售額的成績。

為此,根據我國目前的造船產量以及當前船市的新動向,在「十二五」規劃中,尤其是各地方的規劃中,不宜過多地強調噸位指標,攀比噸位上的排名,更不應強調在噸位上翻番的口號。而應轉向銷售額的增長、效率的提高、消耗排放的降低以及追求穩定的經濟效益等指標。這樣才符合國家發展「十二五」的總體指導思想,也比較符合當前的實際情況。

 韓國國內造船行業今年第一季度訂單量為329.8582萬CGT,趕超中國的195.1146萬CGT。時隔1年趕超中國,位列「全球第一」。韓國造船行業承攬的船舶數量達90艘,中國則為88艘。雖然在數量方面差距不大,但韓國承攬了大量具有高附加值的造船訂單。據分析,今年第一季度韓國新增訂單量大增的主要原因是,日本大地震發生後,日本企業的承攬業績萎靡不振,而韓國造船企業在高附加值船舶市場上能夠「獨領風騷」。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高端船舶製造業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