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我國鍛壓裝備現階段發展情況解析

我國鍛壓裝備現階段發展情況解析

2011-01-01 09:09:11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我國在大型自由鍛造裝備和鍛造工藝技術水平發展方面相對滯後,無法滿足經濟發展對高質量的大型自由鍛件的需求。16500噸大型自由鍛造油壓機投入使用,使自由鍛件可達單件最大600噸的生產能力,除可以滿足國民經濟發展迫切需要的大型自由鍛件,還將為我國大型鍛壓裝備和大型鍛件產品出口奠定基礎。    

    據了解,傳統的自由鍛造液壓機分為水壓機和油壓機兩種。早期的大型自由鍛造液壓機,由於國產液壓技術達不到生產要求,一般都採用水泵-蓄勢站的傳動方式。我國目前使用的五台萬噸級以上自由鍛造液壓機全部為水壓機。中國重型機械研究院自主開發研製的16500噸自由鍛造油壓機,採用油泵直接驅動的全液壓系統的技術方案,由於油壓機鍛造時壓力大、壓下速度平穩可控,鍛件變形節奏更加容易控制,從而使鍛件質量得到了明顯的提高。

    中國機械工業集團公司現有二十多家科研院所,7000多名科技人員,從事重大技術與裝備的開發、研製、技術諮詢與服務,主要涉及的領域有電工電器、重型礦山、石化通用、工程機械、工具機工具、儀器儀表和基礎件等

   技術有待繼續提升

    過去數年的繁榮,似乎並沒有給鍛造行業帶來太多的積累。我國目前年產370萬噸鍛件中,自由鍛件占27%約100萬噸、模鍛件占73%約270萬噸。與前幾年相比,模鍛件占比有一定上升(之前只有65%),但與先進國家相比仍有差距。

    高速成長下的薄利產業

    翻翻2007年的舊報,那一篇篇高奏凱歌的展望和時下「全球經濟危機」的調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如果援引上年的分析數據,你會發現鍛壓行業還在「高速增長」並且「前景廣闊」:年產鍛件370萬噸,產量全球第一,4萬多家鍛壓企業,140萬從業人員,預測行業增速20%以上,發展空間巨大,最有希望、最具潛力市場……

    「專門做鍛造的企業,08年的毛利率只有11%,已經降到了歷年最低水平,」鍛壓協會秘書長張金先生感慨道,「行業合理毛利率應該在20%-30%,這樣的產業才是健康的。現在的情況下,產業投資大,收益低,沒有人願意投資了。」對於生產設備價值動輒數千萬甚至上億的鍛造行業來說,這樣微薄的利潤使得收回投資變成了遙遠的事情。

    鐵礦石價格上漲帶來的成本壓力,正在從上游的鋼鐵行業向鍛壓行業進一步傳導;煤炭價格上漲引起的電力成本上漲趨勢不減。受經濟低迷、貨幣緊縮政策影響,國內居民消費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鍛壓行業的大東家——汽車行業調低預期。即使是在普通消費品領域,潛在的消費水平下降引發的對生產設備的需求減少,也將對鍛壓行業產生影響。同時,外向型企業的衰退也導致了對鍛壓件需求的減少。

    鍛壓行業在裝備製造業內廣泛存在的基礎地位,如今成為了其處處受壓的劣勢所在。

    「錘子一響黃金萬兩」,這句話形容的就是過去的鍛壓行業。「那個時候,一腳下去就是幾塊錢。「一位有著30年鍛壓行業經歷的老工人介紹說(自由鍛的鍛錘都是用腳踩的方式控制)。如今,鍛壓企業風光已不復當年。市場上升期形成的低端鍛件過剩產能,化作了競相壓價的力量,使得許多訂單不足的企業苦不堪言。

   鍛壓行業的秋天來臨高端鍛件則是春天

    解剖一輛克爾維特Corvette新型跑車,你會發現其中80%的部件都是鍛壓部件;美軍最新式的F-35戰機,其中80%的部件也都是鍛壓部件。國際模協秘書長羅百輝表示,世界上的汽車、飛機、兵器、船舶、電力、冶金、電子和家用電器等產品中,凡是負載大或需要在高溫、高壓下工作的重要零部件,均為採用金屬材料經壓力加工成的鍛件。鍛壓行業作為機械製造業的基礎行業,對裝備製造業和國防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鍛壓業生產製造能力也成了衡量一個國家工業水平的重要標誌。作為工業強國的美國、日本及歐洲國家,無不在鍛壓技術方面始終保持著世界一流水準。

    隨著全球製造業向中國轉移,中國鍛壓行業也經歷了2001-2006連續多年30%的高速成長。2007年鍛壓行業產值增速回落至20%;2008年國內外經濟形勢進一步動盪,上游原材料價格上漲和下游消費品市場持續走低,中國鍛壓業的寒秋是否也將來臨?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