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我國玉璜的發展之路

我國玉璜的發展之路

2012-01-01 10:16:56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我國自古就是禮儀之邦,古代文明就用玉祭天。《周禮·春官·大宗伯》中有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周禮中所提到的「壁、琮、圭、璋、琥、璜」就是我們經常所說的「六器」即「六瑞」。實際上,無論從文獻記載上,還是從考古發掘品來看,「六瑞」的形狀和用途都是相當繁雜的。

   玉璜就是六瑞之一,其是一種弧形片狀玉器,多見於新石器時代中晚期至漢代,通常作為朝聘、祭祀和喪禮時用。古人禮璜,有秋收冬藏的意思。
  
  璜是我國最古老的玉器形制之一,早在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早期浙江餘姚河姆渡文化中就有了玉璜,這時期的玉璜體積小,厚度大,質地較差。新石器中期長江流域良諸文化開始普遍製造和使用玉璜,這一對期玉璜被人們用作佩於胸前的裝飾品,形狀多不規則,變化較多,出現了鏤空玉璜,有多層次的淺浮雕獸面紋玉璜,獸面周圍飾有精細的複雜陰線。從馬家浜文化經崧澤文化到良渚文化,玉璜的器型經歷了條形璜→橋形璜→半璧形璜的演變過程。在馬家浜和崧澤文化時期,璜大多單獨穿繩引線勒繫於頸部作為佩飾。良渚時期考古蹟象顯示,璜的組佩方式和佩掛形式都較以往有了明顯的改變,跟管、珠等組佩件玉器共同穿系連綴成組玉佩的現象已相當普遍,而且在一座墓葬已經出現多璜共出的現象。這可能是後世多璜組玉佩的萌芽。
  
  資料表明,各個時代的玉璜除具有圓弧形的特徵外,其形制的變化非常大,只有少數是規整的半璧形。在考古發掘中所出土的玉璜常僅有三分之一璧大小,彎弧的內端常有飾孔飾雕,多發現於墓主人的頸下或胸腹部,可能用於佩帶,並往往是組玉佩飾中的佩件,故有「佩璜」之稱。

  玉璜的用途,有一種猜想:璜是早期的火鐮,取火用的,古人出於對火的崇拜,立為禮器。傳統的說法:原始漁獵時代,古人喜愛摹仿自然,璜的造型是摹仿魚。考古學家發現同時期出土的彩陶上,繪有大量抽象和具象的魚紋。玉和彩陶同時發育,二者相互參鑒,非常可能。這一說法,後人曾借用到「姜太公釣魚」的故事中。當年姜太公於渭水河畔垂釣,一天,釣了一條赤鯉,剖開魚腹發現有一個玉璜,上面刻著9個篆字:「姬受命呂佐之報於齊。」意思是,周文王受天之命請姜呂佐輔,功成後,封齊地報答太公。太公見此璜,心裡有底了,於是,整天舉個空竿,等待姓姬的周文王到來。
  
  商代起玉璜成為人們流行的佩帶物,原來一般的玉璜無法顯示出佩帶者美化自己的意願,又不能區別佩帶者的地位、身份。因此,商代起的玉璜在飾紋和式樣上出現多樣化,以滿足各層次愛玉者需要,人形璜、鳥形璜、魚形璜、獸形璜等,就是商代玉雕藝人所創新品種。西周時期,玉璜逐漸形成具有禮器和佩飾的兩種作用。這一時期,玉組佩大為盛行,玉璜作為組佩中的主件,其紋飾花樣繁多,最具代表性的是龍紋玉璜和人龍合體紋玉璜。
  
  漢以後,玉璜作衰退勢。南北朝時,官服需懸掛玉,玉璜重新出現,此時玉璜已演變為梳背形或菱形,目前所見南朝和北齊的玉璜均作弧形素麵狀,兩端靠外周處鑽孔,有的在內外周緣還包鑲金邊,與早先稍微有異。這一時期佩玉在社會中流行的範圍很小,因而玉璜的數量極少。
  
  唐代貴族婦女喜佩戴成組佩玉,佩玉的主體是雲頭狀玉璜。同南北朝時相同,玉璜在當時頗為罕見。宋至明清偽古玉中多有小型玉璜,其目的不外於供玩賞和收藏,而日常生活中人們所佩帶的已逐漸變成玉鎖、玉牌等新的器型。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玉璜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