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棉紡織品可能將成為奢侈品。」在1月31日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的這句帶著些許玩笑性質的話,引起了各媒體記者的關注。
相關報告指出紡織行業發展壓力有所增加,除了國際市場需求低迷外,國內外棉價差持續拉大也是一個原因。受國內管理政策影響,2012年底國內棉價比國際市場高出約45%,嚴重影響了棉紡產業鏈的競爭力。
高勇分析說:「現在進口棉到岸價格,即使加上關稅,一噸也不過1.3萬元左右,而國儲棉目前收購價達到2.04萬元,賣出價是1.9萬元,價差達到 6000元。雖然國內很多紡織企業庫存棉早已所剩無幾,但他們仍不願意購買國儲棉,而是以化纖代替。於是在服裝等紡織物中,天然纖維用得越來越少,使用化纖比例則在增加。」
為什麼紡織企業不用進口棉呢?究其原因,在於我國的棉花進口配額制。為了避免進口棉對國產棉形成過大衝擊,我國一方面以高價收低價賣的方式維持棉花價格,以保護棉農利益,另一方面則對紡織企業實施棉花進口配額制度。對於紡織企業來說,要想使用進口棉花,必須先拿到相應數量的進口配額才能購買。沒有這個配額,棉花企業只有購買價格高得多的國產棉。2012年,我國共下發了189.4萬噸的棉花進口配額,對於企業來說,拿到配額越多,可買的低價進口棉也越多,甚至還由此出現了「倒配額」的產業,一噸進口棉的配額被賣到3500元以上。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會長王天凱說道,目前國際棉花市場整體仍處於供大於求的狀態,美國等棉花生產大國也沒有減少種植的跡象,因此2013年國際棉價依然缺乏大幅回升的動力。而我國也可能繼續實施棉花臨時收儲政策,收購價格估計也不會降低,因此2013年國內棉價依然將保持在高位,內外棉價差問題還將繼續存在。「這樣的話,可能棉紡織品,尤其是純棉紡織品的價格會越來越高,甚至可能會成為奢侈品。」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高勇對記者說。
王天凱表示,由於目前內外棉價差過大,僅靠紡織企業自身調整、挖潛已經很難徹底化解其負面影響,因此如何從政策層面採取措施有效縮小內外棉價差,緩解棉紡企業競爭壓力,將成為影響紡織行業運行的重要因素。目前國家對於內外棉價差問題尚未形成明確解決方案,希望儘快研究並出台相關解決措施,促進紡織行業平穩向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