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可見茶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地位。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茶館專業委員會近日在「中國白茶之鄉」福建省福鼎市成立。業內人士認為,這意味著中國茶館將逐步走向標準化、產業化。
現狀:蓬勃發展的茶館產業
提起茶館,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老舍筆下的話劇《茶館》,現代京劇《沙家浜》中阿慶嫂所開的春來茶館更是耳熟能詳。伴隨著中國幾千年歷史的茶文化,品茗、聽書、看戲的茶館文化早已和中國人的生活融合在了一起。
改革開放以後,曾經一度萎靡不振的中國茶館業重新煥發了生機,不僅老茶館、茶樓重放光彩,各種新型、新潮茶園和茶藝館更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全國各地,隨著茶館產業化的發展,進入新世紀的中國茶館更是迎來了她的春天。
現在的中國茶館業很年輕,她真正的發展不過二三十年;而中國的茶館業歷史卻很悠久,早在唐朝的《封氏聞見記》已經有了茶館的記載,北宋畫家張擇端所繪的《清明上河圖》更是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宋代茶館的真實情景。
今天,中國茶館業已經成為一個朝氣蓬勃、極具生命力的新產業。近年來,茶館業發展迅速,在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茶館、茶坊已成為地方文化的一種標識,各種以茶為名的飲品店更是層出不窮。中國茶葉流通協會茶館專業委員會秘書長李永泉先生介紹,目前全國約有5萬多家茶館,以北京、上海、成都最多,僅上海就有3000家左右。品茗之風盛行的北京同時也是茶葉消費增長最快的城市之一,目前北京有6000多家茶葉店,茶館、茶樓、茶坊也有3000餘家。
據不完全統計,全國5萬多家大大小小的各色茶館擁有從業人員近百萬,年創造產值達300億元,茶館業已經成為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趨勢:高端化還是大眾化?
「茶館是以茶為媒介的休閒文化空間。」 北京大碗茶商貿公司、北京老舍茶館總經理尹智君這樣定位茶館。
有15年從業經驗的尹智君女士自1993年開始擔任北京老舍茶館經理以來,把茶館年銷售收入200萬元增長到1500多萬元,年增長速度保持在15%,是新成立的茶館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之一。她認為,茶館行業在文化傳播方面的價值遠遠高於經濟收入的價值。茶館更多的作用在於文化推廣,以茶為媒介傳播的是廣範圍的中國文化,這個作用是其他行業所不能比的。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似乎茶館的消費對於普通收入者來說相對高了一些,談到茶館業的發展是趨向於高端化還是大眾化,尹智君有自己的看法。「對於基本以喝茶為經營主體的純茶館來說,它經營空間的利用受到很大局限。因為人們喝茶一般選擇在下午或晚飯之後,不像一般的商業空間如商場幾乎一天都有人流。對茶館來說,它的單位面積產值相對比較弱。這就使得它必須要有特色,有合理的利潤空間,和良好的經營理念。這也是茶館定位定價一般比較高、趨向於高端化的一個客觀原因。」
對於這一點,北京張一元茶葉公司宣傳部部長劉家博這樣認為,「從茶館本身而言,它的定位要根據實際出發。比如成都的茶館,可能更強調一個娛樂、休閒的功能。人們打牌、聊天(當地人把在茶館閒侃稱做『擺龍門陣』),沏一壺茶。一壺茶可能才幾塊錢,茶館提供這樣一個環境,正是其大眾化的體現;而另一方面,為了滿足商務的需要,很多茶館是一種商務平台,有必要營造一種高雅的環境,包括茶品、服務、裝潢還有配套的設施等等,在消費上則趨於高端。不過將來總的趨勢還應是大眾化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館正逐步走進社區,越來越方便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中。」
展望:行業標準即將出台
茶館業的標準化一直很受業內的關注,「茶館的標準化是一定要做的。」 尹智君強調,「為了把行業從源頭做好,對於茶這一農作物本身制定標準可能更為必要,尤其對於茶葉出口和中國茶館走向海外都是至關重要的。」 張一元的劉家博也認為,茶館作為茶文化的一個窗口,越是基礎的東西越要有標準。「同時我希望茶館業能有一個星級標準,包括從位置、服務、從業人員素質、技術等各方面都應有一個標準來評級,這並不是說像酒店那樣區別於價格,而更應是一種承認,強調的是對茶與茶文化真正的理解。」
在中國商務部的網站上,可以看見有關單位起草的《茶館業企業經營規範(徵求意見稿)》行業標準正在網上徵求意見。商務部市場體系建設司標準處李黨會處長介紹,「規範」將根據大家的意見做出修訂,將來會在行業中推動。 她表示,對於茶館業這一新的服務業態,從標準的角度講現在還是空白,標準的制訂對行業本身是很好的事。「目前規範中的一些觀點以及一些標準的訂立還在和專家以及行業人士保持推敲當中,修訂好的茶館業標準在年底以前就可以出台。」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