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南京公務員平均年薪7.68萬 公務員不再是未來的大趨勢

南京公務員平均年薪7.68萬 公務員不再是未來的大趨勢

2014-01-01 11:03:14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據中國報告大廳了解,江蘇公務員招錄3天下來報名人數同比減少2萬多,這是公考降溫的節奏麼?

  江蘇2014年招考公務員網上報名正在進行中,與往年從開頭就呈現出火爆的局面不同,今年,考生似乎還沒下定決心是否報考,三天下來,報考人數比去年同期減少了2萬多人。在「十大最苦光鮮職業榜單,公務員排名第一」「公務員辭職潮來了」「河南6成公務員想過辭職」等傳聞背景下,往年大家打破腦袋要擠入「圍城」的心態,今年有了變化,愈演愈烈的公考熱也許會從今年開始降溫。公務員收入究竟高不高?昨天,現代快報記者採訪了不同崗位的公務員,試圖了解他們眼中這份職業的優勢與劣勢。

  公務員不再好當

  是未來的大趨勢

  去年國考的申論題目很有趣,「小鄒作為一個公務員工作沒什麼壓力,但也沒什麼波瀾;2800一個月的工資,四年都沒有漲;每個月還完月供生活費只剩1000塊,還想買部小車代步基本是不可能的任務。小鄒的女友研究生畢業一個月8000,也讓他倍感壓力……」這是去年國考地市級申論試卷的第一條材料。考生們打趣,「這是在自黑的節奏麼?為了告訴我們基層公務員工作也不容易做,想給公考降降溫?」

  對此,江蘇省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所副研究員丁宏表示,公務員只是千萬職業中的一種。伴隨著中央出台一系列禁令和相關規定,公務員不再好當必然是未來的大趨勢。

  公務員收入高嗎?

  南京平均年薪7.68萬

  單位:省市級機關

  訪談人物

  張女士和丁先生

  工作穩定,衝著養老待遇捨不得離開

  2002年,張女士大學畢業時以80:1的競爭比例,進入江蘇省某廳工作,當時每月工資到手是4000多元,「當時我們一張是工資卡,還有一張是獎金福利卡,獎金一年也有1.5萬-2萬吧。這樣算下來,每月也有5000多了。」張女士認為,當時收入還是不錯的,因為當時南京龍江地區的房價也是4000多每平米,陽光工資後,就剩下一張卡了,工資好幾年沒漲了,除了每月工資5000多,其他什麼也沒有。

  張女士說,「這幾年,身邊確實有人覺得沒意思辭職了的。我也有想過,但我是學文科的,沒技術沒優勢,出去工作也不好找。」她表示自己是不舍,好不容易考上的,工資準時發,公積金每月有2000元,「基本上不犯錯,這輩子就這樣了。不必擔心因為單位效益不好拿不到工資,或是丟飯碗。」

  同樣,在南京某局工作的丁先生說,工作10年的他還不如畢業兩年的侄子,他和侄子拿的差不多,工資6000多元,「當公務員是被福利所吸引,雖說現在醫保也要自己交,但福利還是不錯的,此外公務員的養老待遇還是不錯的,個人不用交費,退休後的收入和在職時差不多。」

  對此,南京市人社局有關人士透露,目前南京是按照國家要求給公務員定工資的,因此公務員的工資由職務工資、級別工資、工作性津貼、生活津貼組成,收入非常透明,平均在7.68萬元,科級幹部7萬多一點。同一級政府、不同部門之間是沒有差距的,大家都一樣。從去年1月開始,南京取消公費醫療制度,全市所有機關事業單位員工及退休人員全部參加職工醫保,每月繳納醫保費,持醫保卡就醫購藥。

  參考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2013-2018年全球二次鋰電池的負極活性材料行業市場深度分析及投資盈利價值預測報告

  找對象就要找公務員?

  不是所有的崗位都有優勢

  同等條件下,城管找對象不占優勢

  在去年的江蘇省考中,宿遷市城管執法支隊的一名「科辦員」,以1570 人報名成為招考的最熱門崗位。今年,鹽城亭湖區城管執法大隊(參公管理)的一個「辦事員」也受到報考者的追捧。

  在採訪中,南京的一名城管人員李元說,此前他也是通過層層考試進的城管隊伍,實際幹起來,才知道城管崗位難處不少,加班加點很多。比如整治占道攤販,一早就要出動;為了不影響居民休息,凌晨去拆違建;管理渣土車,整夜不睡覺;嚴查黑土場,還具有一定的危險性,這些都是常有的事。

  有時得不到社會的理解,職業也頗受爭議,是他最鬱悶的事。李元說,他曾經交了個女朋友,朋友介紹的,很投緣,女孩對他的工作也很支持。但是女孩的父母一聽說女兒找了個城管,就有了想法。「他們認為女兒可以找到更好的對象,城管的負面話題多,爭議大。」李元說,之後在女方父母的反對下,他們最終分手了。李元說:「同等條件下,城管找對象不占優勢。」

  另外,李元表示,報考城管崗位的人要吃得了苦,坦然面對各方評價,能真心為大家服務。

  工作輕鬆很安逸?

  加班是常事,還沒加班費

  不像我當初想的那樣很輕鬆

  常加班、隨時奔赴執法現場、長期到野外或海上工作……很多人發現,不管是國考還是省考,「苦差」越來越多。「公務員工作不像我當初想的那樣,很輕鬆一勞永逸,捧了個金飯碗,實際上幹起來並不輕鬆。」這是南京某機關單位小劉的感受。

  小劉說,他當公務員五六年了,從進單位時到現在沒漲過,一年也就六七萬,年終除了幾千元考核獎金,其他什麼也沒有。「只能說中等,比上不足比下有餘。」過年時他和同學們聚會,當時選擇進國企、外企的同學們都升了職,有的都當部門的主任、副總了,收入也是與日俱增,少的一年十幾萬,有的三四十萬不在話下。而加班,實際上在公務員中也是常事,大家都說公務員朝九晚五,其實不然,他們單位一加班就是到晚上九十點,甚至十二點。周末也是,常常利用雙休,來單位整理材料。

  近幾年,小劉感覺,公務員的壓力也越來越大。「老百姓、社會對於公務員的要求越來越高了,我們最怕接到12345的工單了,總感覺有人反映,就是我們工作沒做好。」小劉說,單位對每個人都有考核,如果出錯,就立刻問責。

  南京區劃調整後首招公務員

  溧水高淳今年「胃口大」

  鼓樓和秦淮招得極少

  快報訊 今年是南京區劃調整後首次招錄公務員。最近有考生眼尖地發現,在去年南京區劃調整,四區並二,兩縣改區後,溧水、高淳兩區今年招人的「胃口」不小,紛紛增加了招錄計劃。相對比,鼓樓和下關合併後的新鼓樓,秦淮和白下合併後的新秦淮,今年除了區法院和區檢察院招人外,其他所有的部門都不招新公務員。昨天,記者採訪了南京市公務員局和南京市編辦的相關負責人。

  今年溧水區共計招錄30名公務員,比去年增招3人。同樣,高淳區在去年招錄了37名公務員後,今年依舊需求旺盛,還要招37人。而今年新鼓樓只有一家單位要招公務員,即鼓樓區法院2名執行法官助理;新秦淮也僅兩家單位,合計招8名科辦員,分別是秦淮區法院招5人,秦淮區檢察院招3人。

  「有編制空額才能招人,沒有空編自然不能再招了。這是貫徹中央有關精神,控制招錄人員數量,確保財政供養人員只減不增。」南京市編辦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去年南京由原來的11個區、2縣精簡為11個區,其中溧水、高淳變化不大,但鼓樓區和秦淮區就不同了。

  鼓樓區人社局有關人士分析,原鼓樓區有1600多名公務員,老下關區也有1000多人,合併之後,對於一個區來說,人員肯定嚴重超編了,2000多名公務員需要一個逐步消化的過程。而去年,因為南京發布區劃調整的時候,2013年的公務員招錄計劃已經對外發布,最後當年的公務員招錄計劃沒有變化,原鼓樓區招了21人,原下關區招了30人,加起來就是51人,「一般情況下,一個區是不可能一口氣招50人的。」同樣,秦淮區人社局有關人士也透露,目前區裡的公務員超編了,去年已經分流了不少,比如選調了20多人到市級機關去,或者把一些年輕幹部派下基層,到街道去工作。

  今年南京市招錄計劃比去年減少76人,縮減12.7%,為五年來招錄人數首次縮減,其中減少主要集中在鼓樓、秦淮兩區。

  公考報名一天增3.7萬人

  「百里挑一」的職位出現了

  昨天是2014年公務員網上報名的第三天,來自省公務員局的數據顯示,截至下午4點,全省共有85316名考生在網上提交報名信息,52886名考生通過資格初審,43891名考生通過照片審查,15836名考生繳費成功。報名進入中期,報考情況才逐漸升溫。一天增加3.7萬人,「百里挑一」的職位也出現了。

  常州監獄的一個「罪犯管教警員」在第一天就受考生青睞,到第三天時,該職位已有102人成功繳費,拿到筆試門票了。排第二的是溧水區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參公管理)的一個「科辦員」,報考比例已達74:1。現代快報記者發現,其實有不少職位的繳費成功人數都達到了七八十人,這些熱門職位的一個共同特點就是門檻低,專業、基層經歷等統統不限。而與往年不同,今年報名系統中不顯示報名人數,但按照此趨勢,預計今明兩天,數百人搶奪一「飯碗」的現象將陸續出現。

更多材料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材料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