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有上千年的飲茶歷史,不管是平時的待客還是自己閒暇時候都可以品品茶,茶葉已近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
中國茶葉的發展黃金時期是2000年到2008年在這八年之中茶葉產業基礎進一步得到夯實,茶葉產業也得到快速發展,茶葉的種植面積也增長了76%。從目前的形式來看我國茶葉市場整體需求趨於飽和,消費增長速度低於茶葉生產能力的擴張速度,呈現供大於求的買方市場特徵,在這樣的背景下,加上歷史積澱的影響,我國的茶葉市場呈現如下特點:
1、茶葉種類多
因為我國地大物博等原因,我國茶葉種類眾多,大約有上千種茶葉,僅名茶就有兩百種左右,而每一種茶葉因採摘時節、產地不同又可分出眾多子類。與茶葉種類多相對應的就是我國從事茶葉種植、加工的企業數量眾多,分布廣泛,據統計我國目前有大約8000萬茶農、7萬家茶企。
2、管理無序沒有標準
因為產品的種類多在加上企業多這樣就會很容易形成混亂的市場局面,而行業管理不健全和產品標準的不易操作更導致了茶葉行業出現比較混亂的局面。 從近年來看,各地都在建茶葉城、茶葉批發市場,甚至一個城市建有多個批發市場,超出了市場的需要,結果導致市場內商戶的銷量和利潤越來越薄。而且批發市場由個體商戶組成,自身所普遍存在的散、亂、雜和不易監管等特點,很容易發生漫天要價的情況。管理的鬆懈也導致食品行業普遍推行的QS認證在茶葉行業得不到有效執行。
我國現行茶葉品質標準中,關於茶葉的感官品質都採用定性語言描述,消費者難以理解和應用,致使標準在交易定價中很難發揮作用,形成實施上的標準缺失情況。普通消費者在購買茶葉時往往難辨良莠,聽任一些不良茶商的信口胡言,以次充好,長此以往也會抑制消費者需求。
此外,行業內還存在假冒偽劣、農藥殘留超標的情況,也嚴重影響了行業形象和消費者的消費需求。
3、企業實力品牌意識比較弱
我國茶葉企業數量雖多,但多數都非常弱小,規模上億的企業屈指可數,而且沒有能夠主導行業發展的企業。2008年,7萬家茶企共實現茶葉總產值300億元人民幣,而同年僅聯合利華立頓一家茶加工企業年產值即達到230億元人民幣,相當於國內茶葉產值的2/3強。
我國多數企業還處於小規模、分散經營的階段,採用傳統粗放經營模式,通過分布在各地的同鄉和批發商銷售。產品也主要依靠散裝形式銷售,茶企普遍缺乏品牌意識。目前我國有7萬家茶廠,註冊了自己品牌名稱的還不到1000家。
茶葉行業目前多、亂、弱的特點導致了整個行業的無序競爭和低層次競爭,消費者購買缺乏依據和方向。可以說,國內的茶產業是「有名茶,無名牌」。面對這種情況,行業內的資深人士基本達成共識,即推行品牌化才是茶企和行業的出路,並且行業先進企業已經開始了這方面的探索。
茶行業的發展模式
每一個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都是要不斷的變化才能讓自己的企業處於不敗之地。茶葉行業的領先企業分別結合自身基礎和優勢,摸索適合自己的營銷模式,採用規範化的管理、現代的推廣方式,打破行業困局,逐步樹立起企業品牌,如果按照這些企業採取的產品和渠道類型劃分,可以將行業內的品牌茶企大致分為以下三種模式。
1、自建連鎖零售打造經營多種茶葉
這一點的銷售模式需要茶企業有一定的經濟實力,因為在茶葉連鎖零售方便推算起來成本是很高的。目前的市場上面像吳裕泰、天福茗茶這種的主要就是在各主要產茶區建立茶葉生產基地,在自有連鎖終端銷售自產或收購的各種知名品類茶葉,統一冠以零售終端品牌。面對消費者塑造零售終端的品牌形象。
2、通過商場專櫃、品牌專賣
這類企業通常是原有的茶葉種植、加工企業,如八馬、竹葉青、安溪鐵觀音集團等,多數為名優茶產茶區領導企業,有雄厚的產地資源和生產加工能力,以某一單一知名茶葉種類為主,通過廣告、公關和形象終端等方式塑造企業品牌在該品類茶葉中的形象和地位。
3、讓茶葉成為快速消費品轉型,通過現代超市賣場終端銷售。
部分茶葉生產企業,創新意識和研發能力較強,開始逐步嘗試從銷售傳統茶葉向創新型茶葉產品轉變,使茶產品具有快消品性質,降低產品價格,提高產品流通速度,擴大消費人群和飲用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