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製造業吸收外資下滑的態勢已經引發相關部門的高度關注,目前商務部和國家發展改革委正在醞釀外商投資新政,著力引導沿海產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打造國家經濟技術開發區升級版,相關思路已經大體成型,具體政策有望在年內出台。
近日,德國體育用品巨頭阿迪達斯CEO赫爾伯特·海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亞洲國家的生產優勢正在逐漸削弱,「面對不斷增長的市場需求,我們將利用機器人來進行生產,生產線將回歸歐美等消費地」。
這只是近年來眾多外商投資製造業企業向外遷移案例中的一個。隨著我國勞動力、土地等生產要素成本的攀升,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從東部沿海地區向海外低成本地區轉移日漸形成趨勢,這帶來我國製造業外商投資和加工貿易的雙雙下滑。
相較而言,我國服務業外商投資增速快於製造業的趨勢則越來越明顯。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外商投資同比增長8%,製造業外商投資則同比下降了2.8%。從比重來看,服務業外商投資占比已經高達70.4%,遙遙領先於製造業,而在2011年我國服務業外商投資占比才首次超過製造業,並在2013年首次占比過半。
去年底,加拿大安大略省省長凱薩琳·韋恩率領的貿易團在北京完成了一年之內的第二次訪華之旅。
由85位成員組成的貿易訪華團,行程包括南京、上海、香港、北京四地,試圖加深與中國各界的合作。加拿大安大略省公民、移民及國際貿易廳廳長陳國治當時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注意到中國在「十三五」時期將非常注重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而安大略省的企業對污染治理等環保領域非常具有優勢,對來華投資很感興趣。據介紹,在清潔能源領域,楓葉能源公司與中國企業10億加元的合作投資,將為中國開發商提供先進的地熱技術。
商務部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信息技術服務、數字內容及相關服務、研發與設計服務外商投資同比分別增長305.9%、67.9%和34.9%。醫藥製造業、醫療儀器設備及儀器儀表製造業外商投資同比增長分別為107.8%和74.9%。
記者了解到,製造業和服務業外商投資「一冷一熱」的趨勢已經引發相關部門高度關注,商務部等部門早於今年年初就開始醞釀相關外商投資新政,作為整個外商投資政策框架頂層設計的重要一環,外商投資政策將更加突出精準化和市場化。
其中,引導外商投資「西進」成為重要舉措之一。相關人士告訴記者,醞釀中的政策將從土地、財稅、保險、用工等多方面發力,引導外商投資從東部沿海轉向中西部地區而不是遷移到海外。「比如說,承接轉移的中西部地區將享受土地使用、稅收、員工培訓等方面的優惠,同時允許沿海地區產業轉出之後的工業用地可轉變為商業、旅遊、養老等用途。」
對外經貿大學外國直接投資研究中心主任盧進勇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服務業外商投資的占比上升確實是結構優化的表現,我國的引資目標也不再僅僅是資金和技術,還包括智力、網絡、研發、企業運行機制等一整套新的東西。外商投資促進政策,也已經從早期的外資超國民待遇轉變為國民待遇。「新時期如何更好地支持外資發展是下一步要重點解答的問題。」盧進勇說。
聯合國貿發會議經濟事務官員梁國勇對記者表示,隨著中國勞動力等要素價格的提升以及東西部發展落差的縮小,跨國公司產能向海外轉移的規模必然加大。從長期來看,這是「騰籠換鳥」、釋放要素、優化資源配置的必然過程。從短期來看,難免在就業和經濟增長方面帶來一些「陣痛」。另一個可能的負面效應是「產業空洞化」。因此,引導產業「西進」、防止外資「南逃」確實是當前非常重要的課題。在他看來,引導政策設計要更多地考慮基礎設施、產業集群、政策支持、制度成本、政商關係等因素。
除了引導產業轉移之外,記者了解到,打造開放區升級版,將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一帶一路」更好地融合,也將是外商投資新政的重要內容。事實上,作為吸收外商投資的重要載體,開發區吸收了七成以上的外商投資。目前我國219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正面臨轉型升級的迫切需要。
梁國勇表示,開發區的轉型升級路徑應該因區而異,因地制宜。吸引在特定行業中居主導地位的強勢企業入駐可能成為一個捷徑。
此外,「穩定外資數量仍有現實意義,但著眼高端、提高質量才是關鍵。」梁國勇指出。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製造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製造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製造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