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世紀中葉煤炭發展之前,所有使用的能源都是可再生能源,其主要來源是人力和畜力的形式利用牛,騾,馬,水磨和風磨糧食,和柴火。在右邊的美國能源使用的兩幅曲線圖中,直到1900年的石油和天然氣的重要性,和風能和太陽能在2010年發揮一樣的重要性。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財政部等部門日前正式發布通知,為進一步完善風電、光伏發電的補貼機制,擬在全國範圍內試行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自願認購。並將在2018年起,適時啟動可再生能源電力配額考核和綠色電力證書強制約束交易。
發改委表示,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交易制度是完善可再生能源支持政策和創新發展機制的重大舉措,有利於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和降低國家財政資金的直接補貼強度,對凝聚社會共識、推動能源轉型具有積極意義。鼓勵各級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機構和個人在全國綠色電力證書核發和認購平台上自願認購綠色電力證書,作為消費綠色電力的證明。
據介紹,綠色電力證書是國家對發電企業每兆瓦時非水可再生能源上網電量頒發的具有獨特標識代碼的電子證書,是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的確認和屬性證明以及消費綠色電力的唯一憑證。從即日起,將依託可再生能源發電項目信息管理系統,試行為陸上風電、光伏發電企業(不含分布式光伏發電)所生產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發放綠色電力證書。
據2016-2021年中國可再生能源發電行業市場需求與投資諮詢報告了解,綠色電力證書自2017年7月1日起正式開展認購工作,認購價格按照不高於證書對應電量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補貼金額由買賣雙方自行協商或者通過競價確定認購價格。風電、光伏發電企業出售可再生能源綠色電力證書後,相應的電量不再享受國家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資金的補貼。綠色電力證書經認購後不得再次出售,國家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中心負責對購買綠色電力證書的機構和個人核發憑證。
面對愈演愈烈的棄風棄光,國家不斷採取措施進行化解。甘肅、寧夏、新韁、內蒙古、吉林等省區通過新能源與自備電廠電量置換、大用戶直購點、發展高載能產業、實施清潔供暖等措施擴大就地消納規模,國家電網則通過建設遠距離特高壓輸電線路,加大外送力度。但是有史以來最嚴重的棄風棄電顯示,這些措施效果有限。
新能源界的人士認為,用電需求增長放緩、消納市場總量不足;新能源增速太快、電網調峰能力不足;通道建設與電源建設不匹配、電網送出能力有限;電網存在薄弱環節、部分區域受網架約束影響消納等問題,是我國棄風棄光長期存在的根本原因。我國新能源快速發展的這十年中,一開始就存在的這些問題,就沒有很好地解決過。
在就地消納不了、外送無法實現的情況下,2016年3月份,國家發改委出台了《可再生能源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辦法》,已經陷入全面虧損的新能源企業,似乎看到了走出低谷的希望。「這是新能源行業的救命稻草。」採訪時,所有的新能源企業負責人都這樣評價。
與此同時,國家能源局又發布了《關於做好風電光伏發電全額保障性收購管理工作有關要求的通知》,核定「三北」地區風電場保障性收購小時數在1800到2000小時之間。對於這個小時數,新能源行業認為,雖不是全額收購,但尚能保證企業合理盈利。
但是,此後部分省區出台的保障性收購小時數顯示,保障性收購難以落實,在省級層面就打了折扣。目前,只有河北、新疆、寧夏等省區出台了保障性收購小時數,河北最低小時數為風電2000小時、光伏1400小時,新疆風電、光伏分別為700小時和500小時,寧夏風電、光伏分別為1050小時、900小時,甘肅為風電500小時、光伏400小時。只有河北省達到了國家的要求,其餘三省區都沒有達到。
新能源界認為,保障性收購的這種尷尬,其實反映出的是我國新能源「邊建邊棄」的難解困局。
更多再生能源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再生能源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