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行業資訊 >> 5G進入規模外場試驗階段 商業化、產業化越來越近

5G進入規模外場試驗階段 商業化、產業化越來越近

2018-01-01 10:08:52 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 T| T
分享到:
分享到:

  2018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2018年要加快製造強國建設。推動集成電路、第五代移動通信(5G)、飛機發動機、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等產業發展。」這是5G第二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2017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全面實施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模,加快新材料、人工智慧、集成電路、生物製藥、第五代移動通信(5G)等技術研發和轉化,做大做強產業集群。」

5G進入規模外場試驗階段 商業化、產業化越來越近

  東方證券分析師張穎告訴記者:「2017年5G第一次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5G位於當年重點任務的第四大項,在該項的表述中也位於新材料等五大新興產業之後。2018年再次被寫入,5G位於重點任務的第一大項,位置在集成電路之後,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國5G已經走過關鍵技術的研發階段,距離商業化、產業化越來越近。」

  國泰君安首席策略分析師李少君則認為,對比2017年和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們判斷2018年的年度投資主線大機率為:高質量發展(包括先進製造業、5G等);改革開放40周年(基礎性關鍵性領域改革、『一帶一路』等);三大攻堅戰(鄉村振興等)。」

  相關預測顯示,中國2019年將大規模啟動5G基礎設施建設,7年之內總支出將達到18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萬億元)。市場調研機構HIS Market發布的《5G經濟:5G技術將如何影響全球》則預測,到2035年,5G將在全球創造12.3萬億美元的經濟產出。

  5G進入規模外場試驗階段

  MWC 2018(世界移動通信大會)期間,中國移動首席科學家易芝玲透露,中國移動實際上已經加碼了2018年5G試驗網建設。

  對於5G,中國移動早就制定了「2017年啟動外場試驗、2018年開始規模試驗、2019年預商用、2020年正式商用」的進度表。公開資料顯示,在2016年底,中國移動的具體計劃是:2017年選取4~5個城市,每個城市大約建設7個站點進行系統驗證,形成預商用樣機;2018年選取數個城市、每個城市大約建設20個站點進行規模試驗,形成端到端商用產品和預商用網絡;2019年擴大試驗網規模,城市總量和每個城市的站點都會擴大;2020年5G基站達到萬站規模、實現商用。

  然而,2017年11月,國家發改委印發《關於組織實施2018年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的通知》,明確提出中國三大電信運營商在2018年必須「在6GHz以下頻段,在不少於5個城市開展5G網絡建設,每個城市5G基站數量不少於50個,形成密集城區連續覆蓋」。

  隨後,中國移動正式公布2018年5G規模試驗計劃,在杭州、上海、廣州、蘇州、武漢五個城市開展外場測試,每個城市將建設超過100個5G基站,還將在北京、成都、深圳等12個城市進行5G業務和應用示範。

  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2018年2月27日也在MWC 2018上重申,中國移動將在政府的指導下建設全世界規模最大的5G試驗網。

  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也不同程度加快了部署5G的步伐。按照中國聯通網絡技術研究院首席專家唐雄燕在2017年上半年的說法,中國聯通5G推進時間表分為「三步走」:一是2017~2018年為系統樣機驗證階段,驗證5G預商用樣機整體能力:二是2018~2019年進入規模外場驗證階段,驗證5G商用能力以及組網方案;三是2019~2020年(試)商用階段,將在全國各重點城市完成1000站以上的5G規模部署,推進5G(試)商用。

  中國聯通董事長王曉初在2017年9月則表態,中國聯通5G前期投資不能手軟,因為「當初在4G上的手軟才造成了今天的困難」,所以「5G出來之前,我們的投資將控制在合理的水平,5G上來以後,初期還是需要有大的投資,才能保持大的競爭優勢」。

  根據中國聯通的規劃,2018年該公司計劃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杭州、南京、雄安7個城市進行5G試驗,未來還會根據工信部、發改委的要求,增加試驗城市的數量。

  中國電信此前的公開說法是,2016~2018年完成網絡架構和關鍵技術研究以及概念驗證,並提出4G向5G演進的技術方案,以及開展部分關鍵技術的實驗室測試和外場試驗;2019年建成若干規模預商用網絡;2020年實現5G商用目標。

  中國電信的最新表態為,2018年將在蘭州、成都、深圳、雄安、蘇州、上海6個城市開展5G基本組網驗證,在2018年底成熟的時候,將與垂直行業共同創新探討一些新的服務,爭取在2020年實現5G重點城市的商用。

  萬億投資市場

  2018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所長黃政仁等多名代表聯名提交了《關於加快5G商用進程助力網絡強國建設的建議》,引發輿論關注。在建議中,黃政仁等代表建議,我國應該儘快成立國家級5G戰略委員會,制定具有前瞻性的5G遠景規劃,發布中遠期5G發展行動指南,提前規劃低頻、中頻到高頻的「全頻段」頻譜資源;同時設立5G國家戰略基金,支持包括電信運營、系統設備、晶片、終端、儀表等在內的「前後台」創新鏈成員,或者牽頭或者聯合牽頭參與國際間的產業項目合作。

  一位通信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國5G技術研發目前整體上已經進入第三階段,也就是2017年末開始的大規模測試組網階段,2019年將正式啟動5G網絡實際建設;同時,我國很可能在目前規劃的3.5GHz和4.9GHz頻段資源的基礎上,新增26GHz和39GHz頻段資源,備戰已經開啟的第三階段5G測試。

  相關研究報告指出,從5G的投資時序來看,2019~2025年將是中國5G網絡的主建設期,基站天線等設備將最先受益,預計2019年就會起量,投資規模應該在700億元左右;通信網絡設備將是最大的受益者,2019年的投資規模將達到5400億元;總體而言,在完成目前4G覆蓋效果的目標下,中國需要的5G基站數量將達到現有4G基站數量的2倍,5G整體投資將至少達到4G時代的1.5倍。

  香港《南華早報》則援引傑富瑞投資銀行證券分析師的說法稱,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電信在5G上的總開支將比他們在4G網絡上的總投資增長大約48%,7年內的總投資將達到180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2萬億元),遠遠超出他們在4G上大約1170億美元的投資規模。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院長劉多在2018年全國兩會期間披露,截至目前,我國提交的5G國際標準文稿占到全球的32%,牽頭的標準化項目比重達到40%,這表明中國5G無論是推進速度還是質量,在全球範圍內均屬較高。

  業界常說,中國在1G時代是空白、2G時代是跟隨、3G時代是突破、4G時代是並跑,5G時代將成為「領跑者」。按照劉多的披露,此言非虛。那麼,究竟哪些中國廠商將在5G時代受益?多位業內人士在交流中指出,從通信設備角度來說,華為和中興無疑將成為中國5G的最大受益者,從5G終端角度來說,以「

  華米OV」為代表的中國智慧型手機廠商,都已經摩拳擦掌準備在2019年推出5G手機,從而在全球市場上搶占更多的份額。

  在剛剛結束的MWC 2018上,華為已經將2018年定義為「5G元年」,華為5G產品線總裁楊超斌更是在MWC 2018上發布了基於3GPP標準的端到端、全系列5G產品解決方案,涵蓋核心網、傳輸網、站點、終端等環節,具備了「全系列、全場景、全雲化」的能力。

  中興通訊在MWC上也推出面向5G商用的系列化產品,其中包括覆蓋高低頻段的5G系列化接入設備、多樣化5G承載方案以及靈活高效的5G核心網等。中興通訊相關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已經為有志於在2019年規模商用部署5G網絡的全球電信運營商做好了充分準備。

  在5G終端方面,包括三星、

  蘋果、華為在內的幾乎所有智慧型手機廠商,都計劃在2019年推出5G手機。其中作為無線晶片時代的「帶頭大哥」,

  高通

  去年率先推出的驍龍X50 5G數據機就將被全球20家OEM(代工)廠商採用,OPPO、vivo、小米、中興通訊、聞泰科技等中國手機廠商,已計劃採用高通驍龍X50 5G數據機推出商用的5G智慧型手機。

更多5G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5G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5G相關精選報告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5G熱門資訊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5G免費報告

更多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5G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