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最新發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農產品網絡零售交易總額達到2200億元,比上年增長46%。但與此同時,農產品電商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問題。1月15日,由中國農產品電商聯盟、中國食品(農產品)安全電商研究院、農商共贏網、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主辦的2016年農村電商回顧與2017年展望形勢分析會在北京舉行。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教授、中國農產品電商聯盟副主席、秘書長洪濤主持會議並作了主題發言。洪濤談道,由於營商環境較差,當前優質優價的農產品電商難以發揮優勢,導致劣幣驅良幣,小眾特色的電商也難以得到正常發展。
洪濤表示,2016年,我國「三農」出現新變化,由追求速度向追求效益轉型,由追求產量向追求質量轉型,由追求產品向追求品質、品牌、服務轉型。我國農產品總體供過於求,棉花、油料、肉類、禽蛋、水產品、蔬菜、水果七種農產品產量居世界首位。在農產品總體供過於求的背景下,對農業轉型提出新要求,不僅要求種得好、養得好、加工好,還要求農產品賣得好,讓農民增收,讓消費者得實惠。對農產品流通也提出新的要求,農產品流通不僅要賣產品,還要賣服務,更要賣體驗。農產品電商在促進農產品流通方面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近年來,在市場的驅動下,「六大電商主體+」進入農村,農村電商迅速由藍海變成了紅海。農產品電子商務營商環境惡化,優質農產品不能優價售出,刷單導致的誠信危機問題,甚至比農產品電子商務物流配送滯後更加阻礙農產品電商的發展。
洪濤建議,政府應逐步加大對農產品電商的監管力度,一方面加快農產品電商法律法規標準體系建設;另一方面,營造良好的農產品電子商務市場營商環境,嚴厲禁止低價競爭、疲勞促銷、假冒偽劣、刷單等現象。
商務部電子商務與信息化司巡視員聶林海結合《電子商務「十三五」發展規劃》回顧了2016年農村電商發展情況。他說,「十一五」、「十二五」期間,農產品電商的發展原則是「先發展後規範」。農產品電商快速發展到一定規模以後才會去通過規範來促進它更加健康快速發展。「十三五」時期,農產品電商的發展要遵循三個原則:第一是發展和規範並舉;第二是競爭和協調並行;第三是開放和安全並重。
內蒙古農商共贏網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海龍介紹了農商共贏網開展農村電商的獨特做法。據李海龍介紹,農商共贏網電子商務用創新模式解決農、牧民增收問題。該模式是農村新型公司+合作社+協會+農村互助金融的模式,合作社成員在農商共贏網線上線下異業實體聯盟商家購物消費,商家盈利會分享給合作社成員紅利+公積金+養老金+公益金。這種新模式一方面能把農、牧產品銷售出去,另一方面通過電商解決農、牧民的收入和社會保障問題。李海龍談道,這種創新的農產品電商模式市場前景非常好。
更多農產品電商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農產品電商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