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是冷飲消費的黃金季節,大街小巷隨處可見手拿雪糕、棒冰的路人。然而,仔細端詳一下冷飲包裝紙上的配料表,你可能會嚇一跳,配料中密密麻麻地寫著許多你看不懂的化學名稱和諸如乳化劑、膨鬆劑、增稠劑之類的詞。據乳化劑行業政策了解,這些東西的正式名稱叫「食品添加劑」,在一根冷飲里,往往少的有六七種,多則達到20多種。現對2015年我國乳化劑行業政策及環境分析。食品添加劑是否是「洪水猛獸」,這樣的冷飲能吃嗎?
「這麼多添加劑,怎麼敢讓孩子吃進肚子裡?」入夏以來,耳朵邊聽到不少年輕爸媽這樣的感嘆。10月21日,記者在超市里隨機購買了一根巧樂茲「經典巧脆棒」雪糕。包裝紙上配料表中明確地寫著:乳化劑、食用香精、增稠劑、酸度調節劑、甜味劑、膨鬆劑、著色劑。
添加劑「各司其職」
上海市食品添加劑行業協會秘書長吉鶴立分析了冷飲中食品添加劑的主要作用。「我把冷飲看成是一種按照特殊工藝要求製作的甜點。和許多食品不同,冷飲是由多種食品原料混合而成的。」
一般的冷飲里總少不了水、油、奶製品和糖。「可是,水和油是不相容的,單純把這些東西混合在一起,此時,乳化劑和增稠劑、穩定劑就派上用場了。另外,消費者會發現,一根冷飲會使用多種同一效果的添加劑。那是因為在特定條件下,兩三種食品添加劑同時使用的效果更好,可以發揮『1+1>2』的作用。」
乳化劑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實際上奶製品在冷凍條件下會散發出難聞的腥味,香精則能掩蓋這種腥味。但數量確實是極其少的,1噸的冷飲中只有約150毫克的香精。
添加劑「身份」要合法
食品添加劑一直是食品安全的熱門話題。「食品添加劑的法律地位是毋庸置疑的,當然前提是在一定範圍內,面對規定對象,適量使用。」上海海洋大學食品學院王錫昌教授認為,目前這個領域裡存在的主要問題來自兩個方面,一方面不良廠商使用非食用物質做非法添加,另一方面是,合法的食品添加劑本身也是上游廠商的一種產品,其質量是否符合相關規定也值得關注。
至於冷飲,王錫昌認為是一種按照一定工藝製作的「配製食品」,滿足人們夏季消暑的需要,所以使用的食材比較多,既有保鮮功能的,也有營養強化功能的。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陳波博士則強調了食品添加劑和非法添加物的區別,「比如三聚氰胺就不是食品添加劑」。「對每一種食品添加劑,有關部門都會有使用必要性的考慮,以及風險評估,並不是隨意而為。」吉鶴立表示。
監管比檢測更重要
當然,前不久公布的《食品藥品安全與監管政策研究報告(2012 卷)》也指出,我國對食品添加劑的監管,重最終產品檢驗,輕過程管理。市食安辦相關負責人在前些時接受媒體採訪時坦言,食品添加劑畢竟是化學物質,在特定條件下能少用儘量少用。而且,問題還出在有些添加劑加入食品以後發生了一些變化,很難檢測原物。比如複合添加劑,特別是某些香料,加了以後就是違法的,可使用以後再測定就很困難。所以,對使用過程的監管比後面的檢測更為重要。
更多乳化劑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乳化劑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