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熾燈行業定義
白熾燈將燈絲通電加熱到白熾狀態,利用熱輻射發出可見光的電光源。自1879年,美國發明家托馬斯·阿爾瓦·愛迪生製成了碳化纖維(即碳絲)白熾燈以來,經人們對燈絲材料、燈絲結構、充填氣體的不斷改進,白熾燈的發光效率也相應提高。1959年,美國在白熾燈的基礎上發展了體積和衰光極小的鹵鎢燈。白熾燈的發展趨勢主要是研製節能型燈泡。不同用途和要求的白熾燈,其結構和部件不盡相同。白熾燈的光效雖低,但光色和集光性能很好,是產量最大,應用最廣泛的電光源。
白熾燈用耐熱玻璃製成泡殼,白熾燈內裝鎢絲。泡殼內抽去空氣,以免燈絲氧化,或再充入惰性氣體(如氬),減少鎢絲受熱升華。因燈絲所耗電能僅一小部分轉為可見光,故發光效率低,一般為10~15流/瓦。
白熾燈,主要由玻殼、燈絲、導線、感柱、燈頭等組成。
玻殼做成圓球形,製作材料是耐熱玻璃,它把燈絲和空氣隔離,既能透光,又起保護作用。白熾燈工作的時候,玻殼的溫度最高可達100℃左右。
燈絲:是用比頭髮絲還細得多的鎢絲,做成螺旋形。看起來燈絲很短,其實把這種極細的螺旋形的鎢絲拉成一條直線,這條直線竟有1米多長。
白熾燈里的鎢絲害怕空氣。如果玻殼裡充滿空氣,那麼通電以後,鎢絲溫度升高到2000℃以上,空氣就會對它毫不留情地發動襲擊,使它很快被燒斷,同時生成一種黃白色的三氧化鎢,附著在玻殼內壁和燈內部件上。
導線:兩條導線表面上很簡單,實際上由內導線、杜美絲和外導線三部分組成。內導線用來導電和固定燈絲,用銅絲或鍍鎳鐵絲製做;中間一段很短的紅色金屬絲叫杜美絲,要求它同玻璃密切結合而不漏氣;外導線是銅絲,任務就是連接燈頭用以通電。
感柱:一個喇叭形的玻璃零件就是感柱,它連著玻殼,起著固定金屬部件的作用。其中的排氣管用來把玻殼裡的空氣抽走,然後將下端燒焊密封,燈就不漏氣了。
燈頭是連接燈座和接通電源的金屬件,用焊泥把它同玻殼粘結在一起。更多相關行業信息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白熾燈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白熾燈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白熾燈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