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報告大廳網訊,白蟻防治作為一項重要的公共衛生服務,近年來市場規模持續擴大。此外,老舊建築改造、家居裝飾升級以及木材加工行業對木材儲存運輸環節的嚴格管控,進一步推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大。以下是2025年白蟻防治市場規模分析。
傳統化學防治方法仍占據主導地位,但生物防治、物理與機械防治等綠色環保技術逐漸受到市場青睞。智能化白蟻防治系統的應用,如物聯網實時監測、大數據預警分析等,提高了防治效率與精準度,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市場細分方面,住宅領域仍是最大消費市場,但商業、工業及農業領域的防治需求增長迅速。特別是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白蟻對農林作物的危害日益受到重視,推動了相關防治技術與產品的創新升級。
全球白蟻防治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中國市場的年複合增長率有望保持在較高水平。行業將更加注重技術創新與服務升級,以滿足消費者對環保、安全、個性化防治方案的需求,推動白蟻防治行業向專業化、精細化方向邁進。《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白蟻防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2025年本單位收入預算2449.43萬元,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撥款2449.43萬元,財政專戶管理事業收入0.00萬元,事業單位經營服務收入0.00萬元,上級補助收入0.00萬元,其他收入0.00萬元,事業收入0.00萬元,上年結轉0.00萬元。收入較去年減少54.20萬元,下降2.16%。主要是基本支出因人員變動、工資調整、社保繳費調整而增加10.80萬元,項目支出因落實過緊日子壓減支出的要求而減少經費65萬元,單位收入預算安排對應減少。
在中國,隨著新建住宅、商業建築及基礎設施項目的持續增加,白蟻防治成為建築工程的必備環節,尤其在長江以南等白蟻高發區域,防治需求更為迫切。此外,老舊建築改造、家居裝飾升級以及木材加工行業對木材儲存運輸環節的嚴格管控,進一步推動了市場規模的擴大。
白蟻防治市場將更加注重技術創新與服務升級,以滿足消費者對環保、安全、個性化防治方案的需求。此外,隨著行業融合發展趨勢的加強,獨立的白蟻防治行業可能逐漸融入有害生物防治行業,成為其一部分,推動行業向更加綜合化、專業化的方向邁進。
智能化白蟻防治系統的應用,如物聯網實時監測、大數據預警分析等,提高了防治效率與精準度,成為行業發展的新趨勢。市場細分方面,住宅領域仍是最大消費市場,但商業、工業及農業領域的防治需求增長迅速。特別是在農業現代化進程中,白蟻對農林作物的危害日益受到重視,推動了相關防治技術與產品的創新升級。
展望未來,白蟻防治市場將繼續保持增長態勢,但競爭格局與行業生態將發生深刻變化。隨著市場規模的擴大,越來越多的企業湧入市場,競爭愈發激烈。大型跨國企業憑藉品牌、技術與資金優勢占據市場份額,而中小型企業則通過區域深耕、服務差異化等方式尋求突破。同時,行業規範化進程加速,政策法規的完善將推動市場向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發展。
白蟻作為世界上極具危害性的害蟲,廣泛分布於全球陸地約50%的區域,在熱帶、亞熱帶地區尤為猖獗。在我國,除黑龍江、內蒙古、寧夏、青海、新疆外,其餘地區均有白蟻蹤跡,其分布範圍約占陸地面積40%,涵蓋 4科44屬473種。其中,土棲性白蟻對水庫堤壩、房屋建築等造成的危害極大,嚴重威脅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與基礎設施穩定。隨著社會對基礎設施安全重視程度不斷提升,白蟻防治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顯,深入研究土棲性白蟻地理分布區劃,對優化2025年白蟻防治產業布局具有關鍵意義。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白蟻防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研究表明,氣象要素、土壤特徵、土地覆被等是影響白蟻分布的主要環境因子。本研究選取溫度、降水量、相對濕度、土壤 pH 值等因子作為土棲性白蟻區劃指標。溫度、降水量和相對濕度數據來源於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的第五代大氣再分析數據集 ERA5,時間跨度為 2000 - 2020 年,空間解析度 0.25°,時間解析度為月;土壤 pH 值採用中山大學陸地 - 氣溫相互作用研究組提供的土壤特徵資料庫,空間解析度為 30 弧秒,利用此數據表徵 2000 - 2020 年每年土壤 pH 值。
為評估土棲性白蟻地理分布區劃結果,研究利用大量調查統計數據,結合近年各省研究數據,分析得到各省白蟻及對堤壩造成災害的土棲性白蟻分布種類。通過在中國知網等文獻資料庫檢索相關關鍵詞,選取 1970 - 2022 年期間發表的研究成果,提取並統計土棲性白蟻研究地經緯度,得到其空間分布。全國水庫站點數據則基於水利部公布的全國 719 座大型水庫大壩地址提取所得。這些數據為深入研究土棲性白蟻分布,制定科學的白蟻防治策略提供了堅實基礎。
白蟻地理區劃需滿足分區內差異最小、分區空間連續等要求。在實際操作中,研究區共有 14935 個柵格點,每個柵格點有 84 個屬性數據。通過在 ArcGIS 中使用泰森多邊形工具創建泰森多邊形計算柵格點空間鄰接關係,選取 ILS 算法求解模型,多次模擬後將分區數量 P 設置為 3,各指標權重均設置為 1.0,最後通過計算指標評價分區結果並製圖綜合獲得土棲性白蟻分區,為白蟻防治工作提供理論模型支持。
在 2000 - 2020 年間,我國年平均氣溫、相對濕度呈 「南高北低」 分布,年平均降水量由東南向西北遞減,土壤 pH 值總體上長江以南多呈酸性,長江以北多呈鹼性。這些環境因子的空間格局對土棲性白蟻分布產生重要影響。
我國白蟻分布廣泛,北界為吉林公主嶺、遼寧丹東和北京地區等,除 5 個省份外均有白蟻蹤跡。土棲性白蟻種類呈現越往北越少、越往南越多的規律,雲南是種類最多的省份。研究還發現,土棲性白蟻分布北界線已過黃河,修正了以往觀點。從 1970 - 2022 年土棲性白蟻研究報導統計來看,研究整體呈逐年增加趨勢,空間上學者研究區域主要集中在東南沿海等地,並逐漸向內陸擴展。這些分布特徵明確了白蟻防治的重點區域與研究方向,有助於合理調配防治資源。
基於氣象數據、土壤 pH 值,利用 ILS 算法得到我國土棲性白蟻地理分布區劃,將其密度從南至北分為高密度區(D3)、中密度區(D2)和低密度區(D1)。D3 高密度區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南熱帶和亞熱帶季風區域,該區域溫濕條件適宜,水庫數量多,土棲性白蟻種類豐富;D2 中密度區主要在亞熱帶季風區域,土棲性白蟻種類數少於高密度區;D1 低密度區主要在溫帶季風和高原山地區域,土棲性白蟻種類相對較少。
D3 高密度區最北分界線東起江蘇南京,經多地西至雲南香格里拉,北界線基本沿長江中下游;D2 中密度區最北分界線東起江蘇鹽城,經多地西至四川廉定,北界線東部大致沿淮河形成凸起曲線;D1 低密度區最北分界線東起山東東營,經多地西至西藏日喀則,北界沿黃河下游北上形成中間凸起曲線。這些區劃結果為白蟻防治監管工作提供指導,有助於白蟻防治產業根據不同區域特點,制定針對性的防治策略,優化產業布局。
綜上所述,本研究通過對環境因子的分析和 ILS 算法的運用,明確了中國土棲性白蟻地理分布區劃,其分布呈現南多北少、東多西少的特點,且已跨過黃河。這一研究成果為2025年白蟻防治產業布局提供了重要依據,有助於相關部門和企業在不同區域合理配置防治資源,提高防治效率。然而,考慮到土棲性白蟻地理分布影響要素的複雜性,本研究未考慮土地利用變化、堤壩建設等人為因素,且假設各因子權重相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分區結果的不確定性。未來白蟻防治研究應充分考慮這些人為因素,量化各因子權重,嘗試二級區劃,進一步提高白蟻地理分布區劃精度,更好地保障水庫大壩等基礎設施安全,推動白蟻防治產業科學發展。
白蟻防治是小型水庫及4、5 級堤防維護的關鍵環節,其成效直接關係到水利工程的安全與穩定。近年來,隨著水利設施管理要求的提升,白蟻防治技術在實踐中不斷優化,形成了一套涵蓋原因分析、規律掌握、方法應用及策略實施的完整體系。本文結合水利工程特點,系統闡述此類場景下的白蟻防治要點,為相關管理工作提供科學參考。
《2025-2030年全球及中國白蟻防治行業市場現狀調研及發展前景分析報告》指出,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出現白蟻為害,與基礎環境和生態條件密切相關。部分工程建造時未徹底清除原基礎內的白蟻隱患,為後續蟲害埋下伏筆。堤壩迎水坡與背水坡具備充足的食料和水源,且土壤多為均質黏土,溫濕度條件適宜土棲性白蟻築巢繁殖。此外,日常管理薄弱可能導致堤壩上堆積雜草、樹枝等,進一步誘集白蟻蔓延。每年白蟻分飛季節,繁殖蟻會從周圍環境遷入堤壩建立新巢,成為蟲害擴散的重要途徑。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得小型水庫及較長岸線的 4、5 級堤防面臨較重的白蟻為害壓力。
白蟻在堤壩上的地表活動受溫度影響顯著。當平均氣溫接近 12℃時,白蟻開始在地面修築泥線、泥被並取食;當最高氣溫達 25℃、平均氣溫接近 20℃、最低氣溫 15℃時,地表活動量大幅增加。一年中,堤壩白蟻地表活動有兩個高峰期,分別為春季 4-5 月和秋季 9-11 月,秋季取食活動更頻繁。夏季高溫時,白蟻多在早晚活動。工蟻每年 3 月中下旬開始離巢覓食,8 月下旬左右進入覓食高峰期,持續至 11 月中旬,11 月底後基本停止地表活動並回巢越冬。
濕度對白蟻活動有一定影響,但作用小於溫度。陰雨連綿時,地表濕潤,白蟻活動形成的泥被、泥線數量較少;久雨天晴後,此類活動痕跡會明顯增多,反映出白蟻對環境濕度變化的適應性調整。
白蟻在堤壩上的活動部位具有規律性。在壩體上,春季背水坡離壩肩 1/3 坡長範圍內、迎水坡離壩肩 1/5 坡長範圍內活動較多;秋季背水坡集中在坡腳 1/5 坡長範圍,迎水坡則在正常水位與汛期高水位之間。大壩兩端的活動量多於中間,背水坡多於迎水坡。在堤上,春季活動集中於背水坡中上部至堤肩和迎水坡堤肩,秋季則轉移至迎水坡受水部分堤腳和背水坡中下部至堤腳。掌握這些規律,有助於精準開展白蟻防治工作。
針對不同類型的水利工程,需採取差異化的常態化防治手段。對於非飲用水源的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可採用打孔注藥、劈裂灌漿等方法;對於飲用水源相關工程,則優先選用誘殺法和挖巢法。
打孔注藥:在大壩、堤防坡頂和背水坡面布孔,呈梅花狀排列,孔深 1.5-2.0 米,孔間距與行距均為 1.0 米(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按藥劑說明書配製濃度後注入,藥液可通過蟻巢或蟻道滲透,或在背水坡形成藥物屏障,實踐表明該方法可在 6-7 年內有效預防新的白蟻為害。
劈裂灌漿:孔深依據堤壩高度確定,孔距一般 3.0-5.0 米,在堤壩頂部中軸線兩側呈梅花狀排列兩排。漿液由黃黏土和 425 號水泥按 15%-20% 配比製成,灌漿壓力控制在 0.2-0.3MPa。施工時從壩中間向兩端推進,先灌上游排孔再灌下游排孔。當迎水坡或背水坡冒漿時,立即停灌並處理;若發生串漿,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封堵串漿孔繼續復灌。灌漿後對壩頂裂縫進行開挖、回填和夯實,以增強防滲效果。該技術可有效填實蟻道、巢穴等空洞,形成連續防滲體,適用於蟻道貫穿壩體導致滲漏的緊急情況。
誘殺法:包括粉劑滅治和引誘法。粉劑滅治需在白蟻取食旺季,於地表活動源地發現活體後直接噴撒滅蟻粉劑,遵循 「多點少施」 原則,每年噴粉 4-6 次,確保攜粉白蟻不低於群體總數的 5%,通過白蟻的生活習性實現整巢滅殺。引誘法則是在背水坡按 5-10 米行距設置誘殺坑或監測裝置,利用白蟻喜食的雞爪草、枯艾草等食料與滅蟻粉劑、引誘信息素混合製成誘餌,投放在泥被、泥線等活動區域,30-40 天可滅治整巢白蟻。
挖巢法:適用於發現明顯巢位特徵(如分群孔、真菌指示物)的情況。人工挖巢時需儘快取出主巢和副巢,捕捉蟻王、蟻后,並用化學藥物滅殺殘餘白蟻及灌漿堵洞,隨後分層回填夯實。但該方法對技術要求較高,且可能破壞堤壩土壤結構,實際應用需謹慎,多用於科普宣傳和教學觀摩。
在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除險加固工程中,白蟻防治需與工程建設同步設計、施工、驗收和管理。對於非飲用水源工程,可採取 「先滅殺再預防」 的策略,通過化學藥物屏障構建長效防護體系。
化學防蟻溝:在壩兩端與山體結合部位開挖深 1.0-1.5 米、寬 0.9-1.2 米的防蟻溝,按 50g/m? 的用量沿溝壁和溝底噴灑 20% 吡蟲啉懸浮劑,每回填 30 厘米土後再次噴灑,逐層夯實直至填平,以阻止山體白蟻向壩體蔓延。
化學防蟻層:在堤壩背水坡坡面平整後、草皮鋪栽前,若土壤板結需先疏鬆 0.2-0.3 米厚土層,然後按 0.5% 濃度配比、70g/m? 用量噴灑 20% 吡蟲啉懸浮劑,噴灑後立即覆蓋草皮或 0.2-0.3 米厚工程原土料,形成阻止繁殖蟻築巢的化學屏障。
各級水利管理部門應成立專門的白蟻防治機構,配備專業人員負責堤壩白蟻防治工作。通過加強宣傳,提升公眾對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白蟻為害的重視程度,形成全員參與防治的良好氛圍。
每年汛前組織對白蟻防治機構對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進行全面檢查,重點排查上年度汛期出現掉天洞、滑坡、管涌等險情的點位,掌握白蟻為害的分布範圍、程度及發展趨勢,為汛前防治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撐和技術指導。
每年從防汛和水管經費中提取專項資金,用於白蟻檢查、誘殺、打孔注藥、挖巢和劈裂灌漿等常態化防治工作。同時,在小型水庫及 4、5 級堤防除險加固工程中,將白蟻防治納入主體工程規劃,安排專項經費,確保防治措施與工程建設同步實施。
針對各級水利管理人員,特別是基層工作人員,開展系統的白蟻防治技術培訓,使其熟悉堤壩白蟻的活動習性,掌握防治的基本知識和操作技能,為常態化開展白蟻防治工作奠定堅實的人才基礎。
小型水庫及4、5級堤防的白蟻防治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從成因分析、規律把握、技術應用和管理策略等多維度入手。通過明確白蟻為害的主要誘因,掌握其活動與溫度、濕度及空間部位的關係,靈活運用打孔注藥、劈裂灌漿、誘殺法、挖巢法等常態化防治手段,結合除險加固工程中的化學防蟻溝、防蟻層等預防措施,並輔以隊伍建設、普查機制、經費保障和技術培訓等管理策略,可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白蟻防治體系,有效保障水利工程的安全運行。未來,需持續優化防治技術,提升管理效能,為小型水利設施的長期穩定提供更強有力的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