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我國保險絲座行業投資分析,讓我們先來重溫一下今天瞬間刷屏的段子:「美國從1988年實行熔斷機制至今,只有1997年10月27日實行了一次熔斷機制。現對2016年我國保險絲座行業投資前景分析。而我們只用一天時間就完成美國9年要走的道路,效率比改革開放GDP增長的速度還要高,金融強國夢近在眼前!」
2月25日,熔斷機制實施首日。下午,滬指一路走低,13:13時,跌幅達到5%觸發熔斷,大盤暫停交易15分鐘。重啟後,滬指再度大幅下挫,13:34時,滬深300跌幅擴大至7%,觸發二次熔斷,導致A股提前收市。
估計下午沒事幹的股民全化身為了段子手。比如:「熔斷機制推出第一天,中國股市立刻實戰,我們從不演習,我們實幹興邦!」有人說,如此多的質疑,可見熔斷機制已引發大面積恐慌,應立即取消。長安君倒認為,能讓大家調侃的事兒,一般就還在心理承受範圍內。要是真到了過不下去的地步,也就不發段子了。
熔斷機制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先來腦補一下基本知識。熔斷機制就是在交易過程中,當價格波動幅度達到一定值時,交易將暫停一段時間,這就像保險絲在過量電流通過時會熔斷以保護電器。在股市上設置警示門檻,目的就是為市場交易提供一個「減震器」,以管控風險。給投資者一定時間來冷靜思考,也給有關方面發現問題、採取措施以時間和機會。
熔斷機制發源於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都在實施。從制度設計上來說,大致是科學合理的、經受過實踐考驗。但是,從各國經驗來看,在一個全新的金融環境中引入熔斷機制,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理想化狀態。尤其是在我國金融市場環境尚不成熟的「初級階段」,熔斷機制有些落地顛簸應該是可以想見的。
即便在熔斷機制的「娘家」,它的成長也是一波三折。1982年,美國芝加哥率先實施,第二年即被廢除。但到了1987年,股災出現,人們又開始重新審視熔斷機制。1988年10月19日,也就是股災一周年後,紐約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再次開始實施熔斷機制。此後,美國股市運行比較平穩,熔斷機制僅在1997年10月27日發揮過一次作用。
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僅僅20多年時間,要容納適應一個新事物必然需要一個過程。當然,這種磨合是以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為代價,是有些痛苦。但長安君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要付出「成長的代價」。香港大學教授夏春說,「熔斷機制利大於弊,用制度化的手段來平抑市場波動,比直接使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更為科學。」
不然,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長安君記得上世紀80年代,在最初發行股票的時候,還需要單位動員黨員、幹部購買。無論是道德倡議,還是組織動員,都不如按照市場的規律,法治的規則來實施更持久。中國證券交易的規則也是在一片空白中逐漸發展起來,從1995年1月1日,實行T+1交易制度,到1996年12月16日,實施 10%漲跌停板制度,再到今年1月1日,實施熔斷制度。明規則永遠比潛規則更好,法治的力量永遠比行政的干預更公平。
當然,也有人說「熔斷機制下,市場價格不能及時反映交易者的交易意願」,有人說「T+1外加10%漲跌停製度下,熔斷意義不大」,還有人說「5%、7%兩個點位的設計是否太過相近」等等……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建設性的思考是有價值的。熔斷機制沒有點石成金的本事,它並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我們需要堅持的,只是用法律、法規來規範市場,規避風險,促進發展。只要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動態調整,完善規則,然後,切切實實地執行,就不會有不可承受之重。
保險絲座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熔斷機制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需要一些寬容、需要一些等待,也需要一些理性思考的調整。明天,也許市場仍不樂觀,但只要有法治保駕護航,熔斷的,就只會是保險絲,而不是中國的未來。
更多保險絲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保險絲座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