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保險絲座行業分析報告 >> 2016年我國保險絲座行業投資前景分析

2016年我國保險絲座行業投資前景分析

2016-02-25 17:39:04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據我國保險絲行業投資分析,讓我們先來重溫一下今天瞬間刷屏的段子:「美國從1988年實行熔斷機制至今,只有1997年10月27日實行了一次熔斷機制。現對2016年我國保險絲座行業投資前景分析。而我們只用一天時間就完成美國9年要走的道路,效率比改革開放GDP增長的速度還要高,金融強國夢近在眼前!」

  2月25日,熔斷機制實施首日。下午,滬指一路走低,13:13時,跌幅達到5%觸發熔斷,大盤暫停交易15分鐘。重啟後,滬指再度大幅下挫,13:34時,滬深300跌幅擴大至7%,觸發二次熔斷,導致A股提前收市。

  估計下午沒事幹的股民全化身為了段子手。比如:「熔斷機制推出第一天,中國股市立刻實戰,我們從不演習,我們實幹興邦!」有人說,如此多的質疑,可見熔斷機制已引發大面積恐慌,應立即取消。長安君倒認為,能讓大家調侃的事兒,一般就還在心理承受範圍內。要是真到了過不下去的地步,也就不發段子了。

  熔斷機制到底是天使還是魔鬼?先來腦補一下基本知識。熔斷機制就是在交易過程中,當價格波動幅度達到一定值時,交易將暫停一段時間,這就像保險絲在過量電流通過時會熔斷以保護電器。在股市上設置警示門檻,目的就是為市場交易提供一個「減震器」,以管控風險。給投資者一定時間來冷靜思考,也給有關方面發現問題、採取措施以時間和機會。

  熔斷機制發源於美國,新加坡、日本、韓國都在實施。從制度設計上來說,大致是科學合理的、經受過實踐考驗。但是,從各國經驗來看,在一個全新的金融環境中引入熔斷機制,不可能是一步到位的理想化狀態。尤其是在我國金融市場環境尚不成熟的「初級階段」,熔斷機制有些落地顛簸應該是可以想見的。

  即便在熔斷機制的「娘家」,它的成長也是一波三折。1982年,美國芝加哥率先實施,第二年即被廢除。但到了1987年,股災出現,人們又開始重新審視熔斷機制。1988年10月19日,也就是股災一周年後,紐約股票交易所和芝加哥商業交易所再次開始實施熔斷機制。此後,美國股市運行比較平穩,熔斷機制僅在1997年10月27日發揮過一次作用。

  中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僅僅20多年時間,要容納適應一個新事物必然需要一個過程。當然,這種磨合是以老百姓實實在在的真金白銀為代價,是有些痛苦。但長安君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無論是國家還是個人,都要付出「成長的代價」。香港大學教授夏春說,「熔斷機制利大於弊,用制度化的手段來平抑市場波動,比直接使用行政手段干預市場更為科學。」

  不然,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

  長安君記得上世紀80年代,在最初發行股票的時候,還需要單位動員黨員、幹部購買。無論是道德倡議,還是組織動員,都不如按照市場的規律,法治的規則來實施更持久。中國證券交易的規則也是在一片空白中逐漸發展起來,從1995年1月1日,實行T+1交易制度,到1996年12月16日,實施 10%漲跌停板制度,再到今年1月1日,實施熔斷制度。明規則永遠比潛規則更好,法治的力量永遠比行政的干預更公平。

  當然,也有人說「熔斷機制下,市場價格不能及時反映交易者的交易意願」,有人說「T+1外加10%漲跌停製度下,熔斷意義不大」,還有人說「5%、7%兩個點位的設計是否太過相近」等等……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建設性的思考是有價值的。熔斷機制沒有點石成金的本事,它並不完美也不可能完美。我們需要堅持的,只是用法律、法規來規範市場,規避風險,促進發展。只要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動態調整,完善規則,然後,切切實實地執行,就不會有不可承受之重。

  保險絲座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顯示,熔斷機制既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它需要一些寬容、需要一些等待,也需要一些理性思考的調整。明天,也許市場仍不樂觀,但只要有法治保駕護航,熔斷的,就只會是保險絲,而不是中國的未來。

更多保險絲座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保險絲座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