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傳感器行業市場規模為1126億元,智能傳感器已取代傳統傳感器成為市場主流,2016年智能傳感器的市場規模約有814億人民幣,占國內傳感器市場總規模的72.3%。以下對半導體傳感器市場規模分析。
近年來,全球傳感器市場一直保持快速增長,2009年和2010年增長速度達20%以上;2011年受全球經濟下滑的影響,傳感器市場增速比2010年下滑5%,市場規模為828億美元。隨著全球市場的逐步復甦,2012年全球傳感器市場規模已達到952億美元,2013年約為1055億美元。隨著經濟環境的持續好轉,市場對傳感器的需求將不斷增多,2016年市場規模突破1700億美元,增速達到9.7%。
半導體行業有望保持穩定增長:半導體行業可以分為集成電路、分立器件、光電子和傳感器四大領域。根據數據顯示,2016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為3,389億美元,比2015年同比增長1.1%。2017年全球半導體市場規模將達3460億美元,同比增長2.1%。
2016年集成電路的市場規模高達2,767億美元,占半導體市場的82%:半導體產業中集成電路所占的份額最為龐大,可以認為集成電路是半導體產業的核心。在集成電路行業中,微處理器、邏輯IC、存儲器、模擬電路市場規模分別占半導體行業的19%、28%、22%和13%。
近幾年,中國傳感器行業發展總體規模逐漸擴大,顯著應用於汽車工業中包括汽車輪胎中的傳感器應用、安全氣囊中的傳感器應用、底盤系統中的傳感器應用、發動機運行管理系統中的傳感器應用、廢氣與空氣品質控制系統中的傳感器應用和需求、ABS中的傳感器應用和需求、車輛行駛安全系統中的傳感器應用和需求、汽車防盜系統中的傳感器應用和需求、發動機燃燒控制系統中的傳感器應用和需求、汽車定位系統中的傳感器應用和需求、汽車其他系統中的傳感器應用和需求。
作為全球最大的集成電路消費國家,我國集成電路市場仍嚴重依賴進口。中國集成電路產值不足全球7%,而市場需求卻接近全球1/3。2016年我國集成電路消費市場規模達11,986億元,但當年國內集成電路產業銷售額僅為4,336億元,自給率僅為36%。
2016年,中國集成電路進口額高達2271億美元,連續4年進口額超過2000億美元。同時集成電路出口金額為613.8億美元,貿易逆差達1657億美元。集成電路進口總額已超過同期原油進口額,成為我國第一大進口商品,以英特爾(Intel)、三星(Samsung)、高通(Qualcomm)。
2017年10月中旬上調2017年的IC市場增長率到22%,較2017年年中預期的16%再提升6個百分點,出貨量增長率預測也從年中更新的11%上升至目前的14%。同時調高對O-S-D(光電子、傳感器和分立器件)市場的預測,總體而言,2017年全球半導體產業整體預計增長達20%,比年中預期調高5個百分點。
預計2017年全球半導體市場總營收將達到4111億美元,較2016年增長19.7%。這是繼2010年從金融危機中復甦且全球半導體營收增加31.8%之後,增長最為強勁的一次。全球半導體市場總營收在2014-2016年的這3年間,規模在3400億美元左右。但2017年因為內存價格逐季大漲,帶動半導體市場出現強勁增長,這也是半導體市場年度總營收首度超過4000億美元大關。
2018年半導體市場可望增長4%,達到4274億美元規模,繼續創新高。2019年隨著各大廠商增加新產能,內存供需情況將開始扭轉,屆時半導體市場將下滑1%。
近十年來,中國政府主導大力發展集成電路產業,國家和地方關於促進集成電路發展的政策頻出,涉及產業規模、企業優惠政策、人才培養政策等多個環節。截至2016年年底國家基金已經投資43個項目,累計項目承諾投資額818億元,實際出資超過560億元,已投資計劃帶動的社會融資超過人民幣1500億元。在國家產業基金的帶動下,中國各地紛紛成立基金支持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目前除了北、上、深一線城市,各省市均有規模不等的集成電路投資基金,總計規模超過3千億元,加上民間資金預計已經超過3500億元規模。國家從政策、資金支持半導體行業實現進口替代。以上對半導體傳感器市場規模分析。
更多半導體傳感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半導體傳感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