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捕撈業是利用各種漁具(如網具、釣具、標槍等)在海洋中從事具有經濟價值的水生動、植物捕撈活動。是海洋水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按捕撈海域距陸地遠近,分為沿岸、近海、外海和遠洋等捕撈業。以下為海洋捕撈發展現狀。
捕撈漁具主要有拖網、圍網、流刺網、定置網、張網、延繩釣、標槍等,其中以拖網、圍網為主。海洋捕撈業具有工業性質,其捕撈水平的高低,既與海洋經濟生物資源的蘊藏量、可捕量有關,也與一個國家或地區工業發達程度,漁船、網具、儀器等生產能力和海洋漁業科研水平高低關係很大,所不同的是海洋經濟生物資源具有自然再生性能。
海洋捕撈業一般具有距離遠、時間性強、魚汛集中、水產品易腐爛變質和不易保鮮等特點,故需要作業船、冷藏保鮮加工船、加油船、運輸船等相互配合,形成捕撈、加工、生產及生活供應、運輸綜合配套的海上生產體系。
通過海洋捕撈業發展現狀發現,由於我國海洋漁業資源的過度開發,部分海域荒漠化現象愈演愈烈,生物多樣性受到嚴重威脅,海洋漁業資源已亮起了紅燈。如何善待海洋生物,呵護魚類和人類共同的「藍色家園」,是我國漁業發展所必須面對的問題。
日前,農業部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國內漁船管控 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的通知》。其中明確,到2020年,我國海洋捕撈總產量將減少到1000萬噸以內,同時全國壓減海洋捕撈機動漁船2萬艘、功率150萬千瓦,促進海洋漁業資源的規範有序利用。
捕撈業是傳統漁業產業,是水產品供給的主要來源。但是,在資源環境的雙重約束下,捕撈強度與資源承載量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據估算,我國四大海域漁業資源總量約為1600萬噸,可捕量約800萬噸至900萬噸,但近年來海洋捕撈量都在1200萬噸以上,2015年甚至達到了1310萬噸。
儘管漁獲量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和八十年代初曾有所下降,但從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開始,我國海洋捕撈產量基本上都保持著強勁的增長趨勢。然而,這種表面上看似旺盛的海洋捕撈活動,很難掩蓋我國海洋捕撈業面臨巨大壓力這一現實。事實已經明顯表明,我國海洋捕撈業已經發展到了一個非常關鍵的時期。大部分海洋魚類種群已被充分利用,有的甚至已經枯竭。意思阿紅便是海洋捕撈發展現狀的所有內容了。
更多捕撈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捕撈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