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世界各沿海國家都相繼制定了海洋發展戰略,海 洋領域科學技術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南海捕撈漁業產量總體穩定略有下降,捕撈主體以廣東、海南、廣西為主,捕撈品種豐富,捕撈漁船以中小型漁船居多,捕撈作業方式以中小型船拖網、中型船刺網為主,捕撈產值總體變化不大,捕撈收益不均衡。以下對海洋捕撈發展趨勢分析。
2017-2022年中國水產養殖與捕撈行業市場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預測報告表明,作為一個海洋大國,中國越來越受到當今世界海洋發展趨勢的影響。海洋生物目前已知並被命名的就有大約23萬種。世界海洋漁業資源總可捕量約2億—3億噸,目前實際捕撈量不足1億噸。世界海洋石油蘊藏量約1,100多億噸,目前探明儲量約200億噸;海洋天然氣儲量約140萬億立方米,目前探明儲量約80萬億立方米。海洋也蘊藏著巨大的能量,可供開發利用的總量約在1,500億千瓦以上。隨著陸地資源的大量消耗以及人口的增加,尚未得到完全開發的海洋資源就成了各方競相爭奪的對象。
2017年,國內外經濟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短時間內經濟較快復甦的可能性不大,宏觀經濟下行背景下海洋經濟發展也面臨巨大挑戰。但2016年以來,國家針對海洋經濟發展現狀和戰略目標,出台了一系列規劃措施,旨在促進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發展、引導金融促進海洋經濟發展、合理配置海域資源、強化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改革海域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整合海洋調控資源形成政策合力、推進藍色經濟國際合作。諸多政策利好下,2017年海洋生產總值增速仍有望高於GDP的增速達到6.7%,繼續保持平穩增長態勢。
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加速,引導海洋經濟集約高效發展。到「十三五」期末,全國將建設100個左右的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推動以海洋牧場為主要形式的區域性漁業資源養護和綜合開發。海洋新興產業深入發展,進一步催生市場需求。
根據《全國海洋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深圳、上海等城市將建設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已經有了堅實的基礎,以「海洋高新」為主打之一的上海臨港地區將「打造海洋發展戰略橋頭堡」,培育發展處于海洋產業鏈高端、引領海洋經濟發展方向的先進海洋經濟產業集群;深圳以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高端裝備等為代表的海洋未來產業當前正快速發展,且在港口貿易、貨櫃規模有發展基礎,未來倚靠粵港澳大灣區,有助於初步構建出灣區經濟發展格局。
海水產的供應主要來自兩方面,即海洋捕撈和海水養殖。海洋捕撈指利用漁具在海洋中從事水生動植物的捕撈活動,按捕撈海域距陸地遠近,還可分為沿岸、近海、外海和遠洋捕撈。海水養殖一般指利用淺海、灘涂、港灣、圍塘等海域進行飼養和繁殖海產經濟動植物的生產方式,是定向利用海洋生物資源、發展海洋水產業的重要途徑之一。
我國海洋漁業具有確權用海逐年增加,遠洋漁業不斷壯大,國際競爭力不斷增強、海水養殖趨於深水開發;產業結構趨於合理,休閒漁業等新興產業發展空問較大等趨勢。為保證我國海洋漁業的發展,建議加強海洋漁業資源的監測,開展漁業資源保護與恢復;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海洋漁業二、三產業比重;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高漁業科技水平。
更多捕撈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捕撈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