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彩塗板行業分析報告 >> 彩塗板發展現狀

彩塗板發展現狀

2018-07-11 16:02:37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彩塗板業內又稱彩鋼板。它給建築業、造船業、車輛製造業、家電行業、電氣行業起到了以鋼代木、高效施工、節約能源、防止污染等良好效果。2000年消費於商業和消費業的鋼業彩塗鋼板約131.4萬噸,而其中31%即約40.7萬噸用於大家電。以下是彩塗板發展現狀分析。

  彩塗板發展現狀

  國內彩塗板行業起步較晚。我國第一批彩塗板生產線於20世紀80年代分別從美國、英國和日本引進,其中包括年產量24萬噸的寶鋼1號線、年產量3萬噸的北京門窗廠機組、年產量6萬噸的武鋼機組、年產量5萬噸的鞍鋼試驗機組和年產量5萬噸的廣州第三軋鋼廠立式塗層機組 。自此,以國有投資為主導的彩塗板行業迅速發展。

  自2002年開始,隨著大量民間資本的進入,彩塗板生產線數量快速增加,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產能年均增長速度超過 10%。國內從事彩塗板生產的企業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目前已形成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地區三個產業集群地帶。國內彩塗板的生產企業數量眾多,但多數企業規模偏小,產品價格的市場化程度較高,單個企業對價格的影響能力有限,價格走勢具有一定波動性。

  從國內彩塗板產能情況看,2002年以來國內彩塗產能一直呈高速增長態勢,平均每年增長200萬噸產能之多。2001年我國彩塗機組產能僅在150萬噸左右,而到2005年底產能已超過1000萬噸。2006年國內又有武鋼、包鋼、唐鋼、台安等12條彩塗機組投產,新增產能150萬噸,目前國內彩塗總產能已達到1200萬噸,不過許多產能屬於簡易產能,發揮並不充分。目前國內彩塗能力主要集中在沿海發達地區,其中遼寧地區9家企業彩塗產能在120萬噸,河北地區12家企業彩塗產能在190萬噸,京津地區12家企業彩塗產能在105萬噸,江蘇地區21家企業彩塗產能在210萬噸,上海浙江地區17家企業彩塗產能在167萬噸,廣東福建地區18家企業彩塗產能在167萬噸,山東地區7家企業彩塗產能在57萬噸。以上這些沿海地區合計彩塗產能占國內總產能的80%以上。

  從國內彩塗板產量情況看,2006年國內彩塗板產量為226.5萬噸,同比增長23.5%,2007年1-8月份產量在189.74萬噸,較06年同期增加了41.9萬噸,增幅為28.34%,預計全年產量可以達到280萬噸。

  從彩塗板進出口情況看,由於前些年國內彩塗產能嚴重不足,我國一直是彩塗板淨進口國,2003年我國彩塗板進口量高達120萬噸,占國內消費量的43%。近幾年隨著國內產能的增長和進口價格的升高,我國彩塗板進口量逐年下降。彩塗板出口量出現了飛速增長。2006年我國彩塗板進口為30.4萬噸,出口為50.8萬噸,成為淨出口國。07年1-8月份我國共進口彩塗卷板15.33萬噸,較去年同期減少了5.17萬噸,同比下降25%,共出口彩塗卷板75.6萬噸,較去年同期增加了49.82萬噸,增幅193%。

  整體上看,受益於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和戰略新興產業的建設,國內彩塗板市場需求呈現上升趨勢。本世紀初的幾年,建築業、裝飾業、家電業等下遊行業的發展帶動了彩塗板需求的高速增長,但由於國內產能的不足,使得國內彩塗板市場供求失衡,需要由國外大量進口。「十一五」期間,我國彩塗板行業加大了結構調整力度和技術升級速度,在加強產品開發、轉變增長方式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近年來,隨著國內部分優勢企業在技術、研發、產品質量等方面的不斷提升,大部分產品已實現了進口替代,進口總量在不斷減少。

  綜上所述,彩塗板是金屬基板經過彩色塗層機組後,在表面塗敷上一層或多層有機塗料並經烘烤固化而成的複合材料。它被廣泛應用於建築、家電、鋼結構製造等產業,並越來越被市場看好。在國家共建「一帶一路」等政策的引導下,國內彩塗板生產企業也在積極拓展海外市場,滿足海外國家的部分需求,出口量近年來保持持續穩定增長。以上是彩塗板發展現狀分析。

更多彩塗板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彩塗板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