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蠶絲被越來越受到中高收入家庭的喜愛。蠶絲被已經成為一種高檔寢室用品,越來越多的出現在「高級家居用品」之列。但是,蠶絲被業以次充好、貓膩現象屢見不鮮。6月12日上午,市纖維檢驗局對沙坪壩區一家棉被生產廠進行了依法查處。
這家生產廠位於沙坪壩區覃家崗鎮窩凼社一套平房內,廠房內堆放著很多棉絮和生產原材料。「經過抽樣檢驗,你們生產的棉被是不合格的。」市纖維檢驗局質監二科科長陳先榮對生產廠負責人宣布了依法查處通知書。
經過調查,這家棉被生產廠已經生產了一年多,沒有辦理任何手續,屬於無證生產。執法人員在現場查處了385床「黑心棉」棉被。「它們都是用廢棄的邊角料加工而成,不能當被子蓋。」陳先榮說。
生產廠的相關負責人介紹,這些「黑心棉」棉被主要在市區一些菜市場、工地附近零售。因為比市場上的棉被要便宜二三十塊,所以銷量還不錯。
「黑心棉」棉被容易拍出灰
陳先榮提醒消費者,在選購棉被時,要認真查看棉被的產品標識,要有廠名、廠址、規格、等級、纖維成分等。
辨別「黑心棉」可以先看看棉被裡的棉絮是否有雜質,如果有,就要小心是「黑心棉」。同時,因為「黑心棉」含雜質率高,所以消費者在選購時還可以用力拍打棉被,看是否有大量的灰塵。
「天然」蠶絲被75%含量是化纖
6月初,市民吳先生網購了一床460元的天然蠶絲被。「當時是搞年中慶,打的3折,說是100%的桑蠶絲。」吳先生以為撿了便宜,結果收到貨之後,很快就發現了問題。
「跟我家裡的另一床蠶絲被相比,感覺質量差很遠。」吳先生說,去年他在商場花2100元買的一床蠶絲被,和網購的這床蠶絲被相比,填充的蠶絲不僅要光滑不少,而且摸起來也要柔軟一些。
吳先生懷疑自己買到了「Y貨」,於是將網購的蠶絲被送到了民生質量實驗室進行檢驗。
記者將蠶絲被送到了市纖維檢驗局進行纖維成分檢驗。「光是看價格就可以基本肯定不是100%天然蠶絲。」檢驗人員說,天然蠶絲被的價格一般都在千元以上。
經過定量試驗,這床「天然」蠶絲被最終的檢驗結果是:填充物含量為75%的化學纖維——滌綸,25%的柞蠶絲。更多相關行業資訊請查閱由中國報告大廳發布的蠶絲被行業市場調查分析報告。
更多蠶絲被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蠶絲被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