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來到報告大廳![登錄] [註冊]
您當前的位置:報告大廳首頁 >> 城市建設行業分析報告 >> 中國城市建設現狀分析

中國城市建設現狀分析

2017-09-04 11:41:40報告大廳(www.chinabgao.com) 字號:T| T

  城市發展形態和發展模式的變遷體現了人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不斷變革。我國社會各界對智慧城市的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逐漸深入。從中央政府到各級地方政府,相應制定和頒發了智慧城市的政策法規,並開展了各種有益的探索和嘗試。以下對中國城市建設現狀分析。

中國城市建設現狀分析

  中國城市建設現狀:政策利好明顯

  第一個現狀是政策利好十分明顯。目前國家政策紅利現在正逐步釋放,眾所周知,今年國務院發布了文件,一個是中共中央主持城鎮工作會議,其後也正式批覆國家信息城鎮化規定,裡面有三個文件專門講述了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並列,走新型城鎮化方向。第二個是8月份經國務院批准,發改委、工信部、住建部、公安部等聯合發布的關於《促進智慧城市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既有規劃,也有意見。以上都是重大政策利好,杜平認為這是智慧城市建設中第一個應該把握的現狀。

  第二個現狀是國家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成為大態勢。國家試點智慧城市建設這幾年陸續展開,並且初露端倪,甚至有些情況已經成為一個大態勢。據國家信息中心收集的數據顯示,現在全國不同的試點城市加起來共有409個。其中住建部系統202個,科技系統20個,工信部68個,工信部和發改委聯合的寬帶中國示範城市 39個。這些數據如果除去其中重合的部分,所有的國家試點有286個。杜平認為,中國的國家試點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大經驗,就是通過先行試驗,積累經驗找出不足,加以推廣。

  第三個現狀是中國智慧城市建設獨具中國式特色。杜平認為,區別於國外已經在搞理念化的智慧城市,中國式的智慧城市建設是偏重建設為主的。比如像智能化的設備、智能化的各種應用軟體、整體解決方案、開放性的平台、集成服務等等。在高交會現場可以看到,參展的企業從各個角度呈現出智慧城市的建設就在我們眼前。中國有一定的實力,有一定的基礎,有一定的人才,有一定的商業模式能夠支撐它健康發展。

  第四個現狀是智慧城市建設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杜平認為,首先智慧城市建設是建立在數據化的基礎之上的,如果沒有數據,沒有數據的傳輸,沒有數據的加工儲存和再加工利用,就別提智能化的管理和智能化的建設。但是現在有些地方忽視了這個基本條件,甚至很多工作文件都還是紙質的,這種情況沒法搞智能化和智慧城市。

  2017-2022年中國智慧城市建設市場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表明,近年來,我國很多地區對城鎮化本質和內涵認識不到位、不全面,重城市自身輕區域協調,重城市建設輕產業拉動,重工業發展輕第三產業,重外延拓展輕內涵提高,重擴大規模輕有效管理和資源保護,重改善形象輕完善功能等問題較普遍。一些地方熱衷於大規模的城市建設,大拆大建,把城鎮的公共設施投入用於行政辦公中心等形象工程,重視政績效應和視覺效果,忽視城鎮居民特別是外來務工人員的基本就業及社會保障需求。城鎮面貌短期內改觀,然而體制和政策方面漏洞百出,導致城鎮化發展中最為重要的人口城鎮化的目標被忽視。

  體制問題是城鎮化最大的障礙。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將逐步廢除現行戶籍管理制度,建立城鄉居民自由遷移的人口管理制度。建立城鄉統一、城鄉居民可以自由選擇居住地的人口登記制度,不再按人口登記地制定就業、社會保障、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的差別化政策。從 「土地城鎮化」逐步過渡為 「人口城鎮化」,由過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規模擴大、空間擴張,改變為以提升城市文化、人文保障、公共服務等內涵為中心,實現人民能夠公平自由的享受社會公共福利,城鎮成為具有較高品質的適宜人居之所的新型城鎮化。

更多城市建設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城市建設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

(本文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未經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城市建設熱門推薦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Content not fonud



Content not found

内容未找到,麻烦您再找找

報告
研究報告
分析報告
市場研究報告
市場調查報告
投資諮詢
商業計劃書
項目可行性報告
項目申請報告
資金申請報告
ipo諮詢
ipo一體化方案
ipo細分市場研究
募投項目可行性研究
ipo財務輔導
市場調研
專項定製調研
市場進入調研
競爭對手調研
消費者調研
數據中心
產量數據
行業數據
進出口數據
宏觀數據
購買幫助
訂購流程
常見問題
支付方式
聯繫客服
售後保障
售後條款
實力鑑證
版權聲明
投訴與舉報
官方微信帳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