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4日,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和國土資源部共同印發了《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下稱《地熱規劃》),這是中國出台的第一份地熱發展五年規劃。
《地熱規劃》指出,「十三五」時期,中國將新增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11億平方米,其中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7億平方米,可拉動投資約1400億元;新增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4億平方米,可拉動投資約800億元;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MW,可拉動投資約400億元。所以「十三五」期間地熱能開發利用總共可拉動投資約2600億元。
為了促進地熱能產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加快建設低碳、高效、安全的現代能源體系,發改委於日前編制了《地熱發展利用「十三五」規劃》,這一利好政策的出台,也為產業投資者提供了介入的理由。
此前針對京津冀地區供暖季霧霾頻發的局面,官方已經計劃通過發展地熱供暖來降低供暖過程中的煤炭使用量。
按照設想,到2020年京津冀地區的地熱能供暖面積將會達到4.5億平方米,這個量在京津冀地區城市供暖量裡面占據的比例大約為五分之一。因此,對於投資者而言,只有切入到具體的供暖工程建設中去,才能享受這一紅利。
2017-2022年中國地熱能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表明,目前地熱能的利用主要包括兩種方式,一種是利用千層地熱能供熱,包括從地下水、地表土壤中提取能量;其次就是抽取地下超過一千米的中深層熱水來為居民供暖。雖然在過去幾年間,這兩種方式在中國都獲得了較快的發展,相應技術也日趨成熟,但是由於地熱能應用產業經營者都規模較小,而且市場集中度不高,因此在規範化運作、商業價值最大化方面做得還很不夠。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地熱能開發利用前景與投資分析報告》的分析,當下我國地熱能資源十分豐富,僅淺層地熱能每年可以開採的資源量就能夠折合成7億噸標準煤;而中深層地熱可以開採的資源量更是能夠折合成19億噸的標準煤。
不過儘管資源儲備十分豐富,但我國目前在地熱能利用方面仍舊較少。因此,地熱能利用領域的增量市場也十分驚人。
另外,從地域上來看,當下對環境要求較高、污染比較嚴重的京津冀地區、長江經濟帶等,都將會成為地熱能供熱的布局重點。
同時,地熱能一旦得到有效的開發,下游應用市場的拓展輕而易舉。例如農業生產中的大棚供暖等。
顯然,地熱能已經成為清潔能源投資的一大風口,投資者需要積極布局才能把握這一機遇。
雖然「十三五」時期地熱能發展迎來難得的機遇,但是目前地熱能發展仍需突破諸多制約。
記者了解到,地熱能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是一種現實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加快開發利用地熱能不僅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培育新興產業、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加就業均具有顯著的拉動效應,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指出,目前,淺層和水熱型地熱能供暖(製冷)技術已基本成熟。淺層地熱能應用主要使用熱泵技術,2004年後年增長率超過30%,應用範圍擴展至全國,其中80%集中在華北和東北南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遼寧、河南、山東等地區。2015年底全國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達到3.92億平方米,全國水熱型地熱能供暖面積達到1.02億平方米。地熱能年利用量約2000萬噸標準煤。在地熱發電方面,高溫干蒸汽發電技術最成熟,成本最低,高溫濕蒸汽次之,中低溫地熱發電的技術成熟度和經濟性有待提高。
因我國地熱資源特徵及其它熱源發電需求,近年來全流發電在我國取得快速發展,乾熱岩發電系統還處於研發階段。20世紀70年代初在廣東豐順、河北懷來、江西宜春等地建設了中低溫地熱發電站。1977年,我國在西藏羊八井建設了24兆瓦中高溫地熱發電站。2014年底,我國地熱發電總裝機容量為27.28兆瓦,世界排名第18位。
《規劃》強調,「十三五」時期,隨著現代化建設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南方供暖需求的增長,集中供暖將會有很大增長空間。同時,各省(區、市)面臨著壓減燃煤消費、大氣污染防治、提高可再生能源消費比例等方面的要求,給地熱能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目前地熱能發展仍存在諸多制約,主要包括資源勘查程度低,管理體制不完善,缺乏統一的技術規範和標準等方面。
「十三五」期間地熱產業可提供近80萬個就業崗位。我國地熱利用已處與於全世界首位,這與廣大的地熱界同仁的努力是分不開的。以下對地熱能行業前景分析。
地熱能行業前景分析,2020年,中國地熱能年利用量折合7000萬噸標準煤,在一次能源消費總量中占比將達1.5%左右,比2015年提高1個百分點,「十三五」時期地熱能利用增量將占非化石能源增量的三分之一。地熱能行業分析指出,構建地熱能全產業鏈,大力推進地熱能開發利用,不僅可加大清潔能源供應比例,同時也能促進康養、旅遊、種養殖等行業的健康和高質量發展。
由於國家政策扶持不到位,特別是對於地熱開發的監管不到位,許多地熱項目沒有回灌帶來的環境污染及水位下降問題,熱堆積、冷堆積的問題影響了地熱的可持續利用等等,都對我們的地熱事業帶來了不良的影響,同時我們在乾熱岩研究、砂岩回灌、高效換熱等技術方面與已開發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現從四大趨勢來分析地熱能行業前景。
中國淺層地熱能利用起步於20世紀末,2000年利用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建築面積僅為10萬平方米。地熱能行業前景分析,伴隨綠色奧運、節能減排和應對氣候變化行動,淺層地熱能利用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4年供暖(製冷)建築面積達767萬平方米,2010年以來以年均28%的速度遞增。截至2017年底,中國地源熱泵裝機 容量達2萬兆瓦,位居世界第一,年利用淺層地熱能折合1900萬噸標準煤,實現供暖(製冷)建築面積超過5億平方米,主要分布在北 京、天津、河北、遼寧、山東、湖北、江蘇、上海等省市的城區,其中京津冀開發利用規模最大。
近10年來,中國水熱型地熱能直接利用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已連續多年位居世界首位。中國地熱能直接利用以供暖為主,其次為康養、種養殖等。1990年全國水熱型地熱能供暖建築面積僅為190萬平方米,2000年增至1100萬平方米,至2015年底全國水熱型地熱能供暖建築面積已達1.02億平方米。據地熱能行業前景分析,截至2017年底,全國水熱型地熱能供暖建築面積超過1.5億平方米,其中山東、河北、河南增長較快。中國地熱能發電始於20世紀70年代,1970年12月第1台中低溫地熱能發電機組在廣東省豐順縣鄧屋發電成功;1977年9月第1台1兆瓦高溫地熱能發電機組在西藏羊八井發電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8個掌握高溫地熱能發電技術的國家。1991年,西藏羊八井地熱能電站裝機容量達25.18兆瓦,其供電量曾占拉薩市電網的40%—60%。截至2017年底,中國地熱能發電裝機容量為27.28兆瓦,排名世界第18位。
地熱能行業前景分析,乾熱岩型地熱能是未來地熱能發展的重要領域。美國、德國、法國、日本等國經過 20—40年不等的探索研究,在乾熱岩型地熱能勘查評價、熱儲改造和發電試驗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積累了一定經驗。相比而言中國起步較晚,2012年科技部設立國家高新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 計劃),開啟了中國關於乾熱岩的專項研究。2013年以來中國地質調查局與青海省聯合推進青海重點地區乾熱岩型地熱能勘查,2017年在青海共和盆地3705米深處鑽獲236℃的乾熱岩體,是中國在沉積盆地區首次發現高溫乾熱岩型地熱能資源。通過深入試驗研究,未來有望在乾熱岩型地熱能開發技術方面取得突破,可推動中國地熱能發電及梯級高效利用產業集群較快發展。
用於地熱能勘探開發的地球物理、鑽井、熱泵、換熱等一系列關鍵裝備日趨成熟。地球物理勘查方面,中國擁有世界先進的二維地震、三維地震、時頻電磁、大地電磁、重磁等裝備。鑽井工程方面,中國已成功研製萬米鑽機,石油鑽井深度超過8000米,全孔取芯的大陸科學鑽探鑽井深度達7018米, 這些鑽機均可用於地熱能鑽井工程。地熱能行業前景分析,2018年完成的中國大陸科學鑽探松科二井高溫水基泥漿耐溫達242℃,實施井底動力的螺杆鑽具耐溫達180℃,可替代螺杆鑽具的渦輪鑽具耐溫突破240℃。熱泵裝備方面,目前中國已是地源熱泵生產與消費大國,國產成套設備生產水平日益提高,國產設備占據了大部分國內市場。近年來,隨著國家財稅和相關激勵政策的出台實施,地源熱泵系統和水熱型地熱能供暖系統發展迅速,帶動了上下游相關新材料和高端裝備產業、科研和服務業快速發展。
地熱能行業前景分析,我國地熱能產業正處在「十三五」大有可為的戰略機遇期和關鍵期。在能源供需多極化格局越來越清晰,能源結構低碳化趨勢越來越明顯的當下,隨著「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這一執政理念的落地,人們對美好生活需求的不斷提高和追求,地熱能在能源結構調整、應對氣候變化、大氣污染治理中將發揮更加積極的作用,地熱能和地源熱泵技術和產品的市場發展空間也將更加廣闊。
地熱能是一種綠色低碳、可循環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儲量大、分布廣、清潔環保、穩定可靠等特點,是一種現實可行且具有競爭力的清潔能源。我國地熱資源豐富,市場潛力巨大,發展前景廣闊。加快開發利用地熱能不僅對調整能源結構、節能減排、改善環境具有重要意義,而且對培育新興產業、促進新型城鎮化建設、增加就業均具有顯著的拉動效應,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
為貫徹《可再生能源法》,根據《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三五」規劃》,制定了《地熱能開發利用「十三五」規劃》。規劃闡述了地熱能開發利用的指導方針和目標、重點任務、重大布局,以及規劃實施的保障措施等,該規劃是「十三五」時期我國地熱能開發利用的基本依據。
2017-2022年中國地熱能行業專項調研及投資價值預測報告表明,「十三五」時期,中國將新增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11億平方米,其中新增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7億平方米,可拉動投資約1400億元;新增水熱型地熱供暖面積4億平方米,可拉動投資約800億元;新增地熱發電裝機容量500MW,可拉動投資約400億元。所以「十三五」期間地熱能開發利用總共可拉動投資約2600億元。
世界地熱利用前10名國家對比圖
截止「十二五」末,我國淺層地熱能供暖、製冷面積達到3.92億平方米,中深層地熱供暖面積達到1.02億平方米,年可實現替代標煤2000萬噸,減排二氧化碳4920萬噸,地熱已成為我國可再生能源家族中的重要一員。在地熱直接利用中,淺層地熱供暖占58%,中深層地熱供暖占19%,溫泉洗浴僅占18%。意味著中國地熱開發的能源性、技術性更加突出。而政策的引導將極大地推進地熱能的發展,地熱能也有可能成為中國「十三五」期間增長最迅速的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