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機構大部分都有自己獨立的醫療診斷部門,例如病理科、檢驗科等,但是之所以願意將部分診斷檢測業務外包,大多是這些項目不盈利,或者是需要較為前沿的設備和技術。因此就給了專門從事第三方醫學診斷的獨立單位一個發展的空間,而這些第三方醫學診斷經營單位,大多是從市場上吸收各類常規醫療機構不願意接收的項目,從而形成規模經濟。
所謂第三方醫學診斷,主要指的是從患者和醫療機構中獨立出來,集中負責各級醫療機構的醫學診斷檢測業務,以便各類醫療機構更好的為患者服務。
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環節(包括第三方醫學診斷),最終都是要服務於醫療機構的,不管是診斷試劑向醫療機構提供產品,還是第三方醫學診斷為醫療機構提供服務(診斷結果),其最終目的都是要便於醫療機構部更好的對患者進行治療。
而第三方醫學診斷正是因為專門針對大多醫療機構不願接收的項目而設立,因此具有較多的項目,而一個診斷項目盈利的關鍵就是測試數量,因為固定成本是一定的,而每做一次檢測、診斷的邊際成本反而較低,第三方醫學診斷將市場上的這些項目集中起來,因此每次服務的成本跟常規的醫療機構來做其成本要低50%。這些因素,就使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在市場上具有較大的競爭力,也更受患者的青睞。
按照企業的業務模式,第三方醫學診斷又可以分為專業型和綜合型。其業務分布,主要針對大型醫院合中小型醫院。大型醫院有自己的常規檢驗科,又有大量的患者,普通的醫學診斷可以自行完成,通常只將「高投入」、「高風險」、「高成本」以及「新技術」這樣的檢驗項目外包給第三方醫學診斷機構,具體包括:基因檢測、染色體變異、血液病診斷以及個體化治療等。而中小型的醫療機構由於自身設備不足以及檢測數量的限制,外包給第三方醫學診斷企業的項目更多。
而對現有的第三方醫學診斷行業來說,由於具有較高的行業壁壘,因此整體來看市場競爭不是那麼激烈,而由於每次檢測的成本較低,因此這個行業的利潤水平較高,當然各個地區、各個項目也會有所不同。並且,跟常規醫學診斷項目相比,分子診斷、基因診斷以及病理診斷這樣的項目毛利率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