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50年代後期,我國開始發展風力發電;70年代末期,我國開始研究併網風電;1986年5月,我國首個示範性風電場馬蘭風力發電場在山東榮成建成併網發電。那麼風力發電機市場規模會是怎麼樣的呢?請聽筆者給您娓娓道來。
通過對風力發電機市場規模的詳細分析得知我國風能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的風能儲量約10億kW,其中,陸地上風能儲量約2.53億kW(陸地上離地10m高度資料計算),海上可開發和利用的風能儲量約7.5億kW,共計10億kW。從國內自身狀況來看,風電市場經過2015年大跨步式的發展,產能達到3000萬kW以上。全球風電的產業格局正經歷一個調整、重構、再建設的關鍵節點,而中國的風電產業實現了接連突破,成為世界清潔能源的奇蹟。但海上風電比重過低,也成為制約我國風電產業可持續發展的障礙之一。
2014年,我國已有風電機組下線並保持運營生產的企業約為26家,數量較2013年繼續下降,市場集中度繼續提高。2014年全國(除台灣地區外)新增安裝風電機組13121台,新增吊裝裝機容量23196兆瓦,同比增長44.2%;累計安裝風電機組76241台,累計吊裝裝機容量114609兆瓦,同比增長25.4%。其中,金風科技新增裝機2794台,新增裝機容量4434兆瓦,占19.12%的市場份額;其次為聯合動力、明陽風電、遠景能源和湘電風能。2014年,新增裝機排名前五位的風電機組製造商所占市場份額共計為55.26%,排名前十位的風電機組製造商所占市場份額達到80.28%。與2013年相比,排名前五位的企業中,金風科技同比增長18.2%,其他4家企業新增裝機容量同比增長分別達到60%以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東方 電氣的新增裝機容量同比增長126%。17年裝機下滑系棄風限制與裝機結構調整。2017年西北部風電大省因紅色預警限制,新增規模大幅收縮,增量項目向中東部轉移,又因低風速區項目建設周期拉長,致使2017年全國新增裝機15.02GW,同比下滑36%。
中國風電設備製造業在「十一五」期間取得了快速發展,在十二五期間繼續推進大型化和多樣化機組研製和產業化推廣應用,今後需要適應中國風電開發需求和特點,不斷提升大型先進風電機組的技術水平,完善風電設備供應鏈,並確保風電機組設備的質量和可靠性。
目前,中國風電進入規模化發展階段,陸地風電開發穩步發展,海上風電逐步加速,2020年後先期建設的風電機組開始退役,使風電機組的市場需求規模逐步增加。在基本情景下,中投顧問發布的《2016-2020年中國風力發電產業深度分析及發展規劃諮詢建議報告》預計2015-2020年,海上風電進入規模化開發階段,風電機組設備製造商需要達到2000萬千瓦以上的年供應能力,陸上風電機組1700萬千瓦/年,海上風電機組300萬千瓦/年,同時,該時期有每年約50萬千瓦的風電機組需要退役或接受技術改造。2020-2030年,需要年均2400萬千瓦的風電機組的生產和供應能力,其中陸上風電機組1900萬千瓦/年,海上風電機組500萬千瓦/年,同期有總計3900萬千瓦的風電機組需要退役或接受技術改造。
通過對風力發電機市場規模的詳細分析得知預計2018年在分散式的助力下,全年風電裝機有望達到25GW。同期有總計4億千瓦的風電機組需要退役或接受技術改造。以上便是筆者對風力發電機市場規模的詳細分析了。
更多風力發電機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風力發電機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