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5年中國感應器市場將穩步快速發展,在物聯網市場規模大幅增長的動力之下,2018年中國感應器市場規模有望達到1500億元左右。感應器種類及應用領域廣泛,應用於汽車電子、環境與健康電器、智能儀表及安防通訊領域的位置、距離和速度測量。以下對感應器行業環境分析。
感應器行業環境分析,感應器最初是作為單獨的測量儀器來探測信息,伴隨技術的集成化趨勢,感應器逐步走向模塊化,甚至微型化,經常作為一個微型的模塊化器件嵌入一套功能齊全的系統,其性能決定了整套系統的性能。因而在工業生產、宇宙開發、海洋探測、環境保護、資源調查、醫學診斷、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護等眾多領域,都離不開各種功能的傳感器。感應器行業分析指出,我國感應器市場持續快速增長,年均增長速度超過20%,2011年感應器市場規模為480億元,2016年1126億元,2017年達到1300億元。
2009-2017年中國感應器市場規模增長情況(單位:億元,%)
感應器作為現代科技的前沿技術,被認為是現代信息技術的三大支柱之一,也是國內外公認的最具有發展前途的高技術產業。感應器行業作為電子元器件的一個重要分支。現從三大問題來分析感應器行業環境。
一是核心技術和基礎能力缺乏,創新能力弱。感應器行業環境分析,感應器在高精度、高敏感度分析、成分分析和特殊應用的高端方面差距巨大,中高檔感應器產品幾乎100%從國外進口,90%晶片依賴國外,國內缺乏對新原理、新器件和新材料感應器的研發和產業化能力。
二是共性關鍵技術尚未真正突破。感應器行業環境分析,設計技術、封裝技術、裝備技術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差距。國內尚無一套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感應器設計軟體,國產感應器可靠性比國外同類產品低1-2個數量級,感應器封裝尚未形成系列、標準和統一接口。感應器工藝裝備研發與生產被國外壟斷。
三是產業結構不合理,品種、規格、系列不全,技術指標不高。感應器行業環境分析,國內感應器產品往往形不成系列,產品在測量精度、溫度特性、響應時間、穩定性、可靠性等指標與國外也有相當大的差距。從目前市場份額和市場競爭力指數來看,外資企業仍占據較大的優勢。
感應器行業環境分析,相比其它較早布局這一領域的國家,我國感應器在研發上至少晚了十年。國產感應器企業幾乎還是靠模仿國外產品而維持運營,而且企業規模小,產品更是進入不了主流市場,「歷史遺留」問題也亟待解決。在中國感應器1700多家的廠商中,約有80%是做貿易的,類似雲傳智聯這樣能自主研發感應器的企業更是鳳毛麟角,對國內傳感器廠商而言,崛起之路不可不謂任重而道遠。
更多感應器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感應器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