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理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運用各種金融知識,專業技術以及廣泛的資金信用等專業優勢,根據客戶的財務狀況和具體要求,為個人客戶提供的財務分析、財務規劃、投資顧問、資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活動。以下為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
居民理財需求日益旺盛,但自主理財水平低,理財技巧匱乏一方面,隨著國家對貧困地區、對中低收入人群在政策上大力扶持,必然會帶來個人財富顯著增加,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具備理財意識,並主動學習和實踐理財策略;另一方面,居民投資顯得非常保守,很多居民仍固守著儲蓄這唯一的理財方式。
此外,專業理財服務宣傳不夠,理財意識沒有深入民心由於我國普及性金融教育相對滯後,而且商業銀行的理財主要側重於收益的宣傳,大部分沒有嚴格履行風險提示義務,使普通居民對風險與收益沒有足夠的認識。公眾普遍接受相對無風險或銀行承諾保本類的理財業務,但這些只是理財業務一個種類而已
由於金融市場法律法規尚未健全,存在法律風險個人理財業務的發展需要完備的法律法規環境來保證各方面的利益、保障業務的規範與高效運作。我國金融市場採用的是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體制。儘管銀行業、證券業、保險業在各自領域內的法律法規建設近年來不斷加強,對本領域中理財服務的各個環節進行了指導,但必須看到,這些法律法規的建設工作還處在初期階段,還不足以完全解決各行業領域的理財服務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矛盾和問題。個人理財業務涉及金融市場的多個領域及各個領域之問的交叉,如果缺乏針對性更強的法律法規的界定,個人理財業務要取得快速發展將非常困難。
個人理財業務是商業銀行的中間業務,它涉及產品、交易等多個層面。一些商業銀行在設計理財產品時沒有充分考慮客戶利益和風險承受能力,沒有設置相應的市場風險監測指標和有效的市場風險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體系。銀行在推銷理財產品的時候風險揭示不足,沒有以醒目、通俗的文字進行表達,過分強調預期收益率,追求銷售業績。一些商業銀行在為客戶提供理財服務時沒有對客戶進行風險偏好評估,或隨意評估。對客戶的投資目的、財務狀況、以及風險認知和承受能力了解不深,導致客戶購買了並不適合的理財產品,造成了客戶的損失。
以計算機網絡和通迅技術為中心的金融電子化是理財業務發展的技術依託。目前我國商業銀行技術服務手段落後,通迅網絡、計算機應用軟體配套能力差,科技化程度低,大多數商業銀行還在以宣傳圖表、資料、計算器等簡單工具為主,缺少專門為客戶設計的電腦軟體,以及提供必要的查詢和市場資訊服務,更談不上為客戶做理財分析、調查、量身定做理財目標和計劃等。以上便是個人理財業務發展現狀了,需要了解更多關於個人理財業務的報告請關注2017-2022年中國個人理財行業發展前景分析及發展策略研究報告。
更多個人理財行業研究分析,詳見中國報告大廳《個人理財行業報告匯總》。這裡匯聚海量專業資料,深度剖析各行業發展態勢與趨勢,為您的決策提供堅實依據。
更多詳細的行業數據盡在【資料庫】,涵蓋了宏觀數據、產量數據、進出口數據、價格數據及上市公司財務數據等各類型數據內容。